述职报告之家

你的位置: 述职报告之家 > 述职范文 > 导航 > 诗经氓美术教案(实用8篇)

诗经氓美术教案

发表时间:2024-12-31

诗经氓美术教案(实用8篇)。

《卫风·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8首诗。这是8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诗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氓》教案(精选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诗经氓美术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和现实主义风格。掌握《氓》的故事情节及《采薇》中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2、熟读课文,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中的重章叠唱的章法,感受其效果。

【学习重点】:

1、理解《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效果。

2、学习《采薇》中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

熟读两首诗,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说

《氓》是《诗经·国风·卫风》中最为有名的“弃妇诗”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恋爱风气比较自由,桑间濮上,幽期密约,用诗歌表达情愫,以选择配偶同时,封建意识正在发展,男尊女卑之风已形成妇女逐渐丧失了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而处于从属地位。阅读这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不仅可以对先秦人们关于爱情、婚姻的观念及其社会状况做个管窥,且可了解我国诗歌在童年时代达到了怎样的艺术高度。

2、作品简介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共105篇,《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共40篇。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缩词来状物、拟声、穷貌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注音并解释:

氓()淇水()愆期()将子无怒()

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体无咎言()尔卜尔筮()()

于嗟鸠兮()()

其黄而陨()无食桑葚()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来即我谋()

言既遂矣()无与士耽()以我贿迁()女也不爽()渐车帷裳()()

士也罔极()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抱布贸丝()

咥其笑矣()及尔偕老()隰则有泮()言笑晏晏()亦已焉哉()躬自悼矣()

2、古今异义: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古义:今义:)

(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古义:今义:)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古义:今义:)

(4)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古义:今义:)

(5)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古义:今义:)

(6)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古义:今义:)

(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古义:今义:)

(8)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古义:今义:)

(9)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古义:今义:)

(10)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古义:今义:)

3、词类活用:

(1)三岁食贫()(2)士贰其行()

(3)二三其德()(4)夙兴夜寐()

4、有感情朗读

古典诗歌的鉴赏首要的是学会诵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顺诗句;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把握诗歌的内容要点;还要读出诗歌情感,读出美的意境因此要注意:

(1)读出节奏古典诗歌节奏表现了各自不同的式样四言语句多为“二二”节拍,而“五言诗”节拍则多变式,或“二一二”或“一二二”不等。

(2)读出韵律诗歌语句的平仄、高低本身就使其具有一定的韵律,时只要加以体会就要感觉到重音、轻音的.选择也是读出韵律的重要手段判断轻、重音的基本标准是表达内容和感情的需要,有利于表达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诗句就应该重读,反之则轻读一句中关键的字词重读语速的选择同样是读出韵律的关系,情绪激昂处则势如破竹、一贯而下,情绪缠绵处则如潺潺溪流,缓缓流出几分哀婉。

(3)读出情调一篇诗歌自有其基本的感情基调:或豪放激昂,或婉约悱恻;或平淡清幽,或深邃哀婉,或高亢悠扬通过诵读,读出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和艺术美。

5、整体感知课文:

1、请同学分别讲述《氓》的内容,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

二、整体理解原文

1、“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3、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4、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5、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三、合作探究

《氓》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这一桩婚姻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并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依据来证明你的观点

四、课堂达标与迁移

1、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可以写给氓或女子)

2、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3、“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诗经氓美术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梳理内容,分析形象,体会情感,,探究主旨,熟读成诵。

二、教学重点:

绘制思维导图

三、教学难点:

记忆背诵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经》是我们文化、情感和审美的“圣经”,是一种生命的基因,灵魂的酵母,是我们的另一条母亲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用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走进《诗经》,走进《氓》,走进那遥远的卫国发生的故事。

(二)梳理内容

那么,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齐读诗歌,要求读对节奏,读准字音。

明确: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女子在经历了恋爱(1、2节)的幸福之后,又经历了婚变(3、4、5节)的痛苦,最后做出了决绝(6节)的选择的故事。

过渡:以上是我们对诗歌内容做了整体梳理,下面我们一起对诗歌的各个部分的内容进行赏析。

(三)分析形象

请同学们齐读诗歌的第一二节,看看在这两节诗中,作者是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写男女主人公的?

明确:

1、氓:蚩,笑嘻嘻,忠厚老实的样子;谋,清楚地告诉我们,他是来求婚的。

2、女子:“送”说明了女子答应了男子的求婚,表现了女子对男子的一片痴情,“将”说明她是一个温柔体贴的女子。

“望”,写出了女子对男子的痴痴等待,登上那倒塌的垣墙,久久伫立,向男子所在的方向望去,见不到男子就伤心哭泣,见到男子就又说又笑,真真是一个率真可爱的女子。“迁”字写出了这份爱情终于修成了正果,结婚了。

下面请同学们通过这些词语对诗歌的情境进行联想和想象,诵读第一二节诗,边读边记,强化对诗句的记忆。

(四)体会情感

请同学们认真研读婚变部分的内容,找出能够表现女子情感变化的词语,体会女子的内心感受,并完成这一部分思维导图的绘制。

1、“食”、“耽”、“说”表面上写的是斑鸠贪吃桑葚,实际上是写女子沉溺于爱情无法自拔,写出了女子内心的后悔。以此来劝诫其他的女子千万不要沉溺于爱情。

2、“贫”字写出了女子多年来为了和氓在一起,甘愿过着贫穷的生活。“爽”字是过错的意思,“贰”写的是氓的行为没有定准,反复无常。

女子甘于贫困,行为没有过错,而氓却三心二意,用情不专,由此表现女子对氓的斥责和怨恨。

3、“暴”字写出了氓的凶暴,“咥”字则写出女子娘家兄弟的冷漠,不但不同情,反而还讥笑她,“悼”字写出了女子饱受煎熬,无人倾诉,内心无比辛酸的伤痛。

我们通过对这些词语的分析,就能够很好地体会到处在婚变状态的女子内心情感的变化轨迹,是一个由悔到怨,再到伤的过程。从对恋爱阶段人物形象的分析到对婚变阶段女子内心情感的体会,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思维从感性形象的联想想象到对人物内心感受的理性推理过程。

(五)探究主旨

1、过渡:无人理解,无处倾诉,只能独自伤悲的女子最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促使她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已”字说明女子做出了决绝的选择,没有幻想,没有迷茫,没有卑微,也没有不舍,有的只是清醒和刚强。回想过去,“言笑晏晏”形容少年时代快乐的样子,“信誓旦旦”氓立下的誓言是真挚诚恳的。然而,现在快乐全无,在思前想后之后,女子清楚地知道再也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幸福快乐了,男子违背誓言,也没有悔改的心意,所以断然、决然的选择离开。

2、学完这首诗,老师不禁感到很纳闷,女子和氓是青梅竹马,而且是自由恋爱,为什么女子还是得不到幸福?从中得到什么样的教训?

明确:男尊女卑的思想,女子的自立自强。

(六)作业布置

借助思维导图背诵全诗。

六、教学反思:

这节课基本达到了预先设定的目标。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看着思维导图上的关键字词,对人物形象和诗歌情境进行联想和想象,记忆诗句。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也能很好地体会处在婚变阶段的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和情感的变化过程。但是这节课还有不少的遗憾。现总结如下:

1、留给学生展示和讲解思维导图的时间不够,不能很好的表现学生在经过老师指导之后的效果;

2、课堂上朗读的次数不多,背诵的效果不太明显;

3、对于主题的探究还是应该放在第二课时,这样的话,中间环节的时间就会比较充裕,学生也就能够充分的展示自己画的思维导体和讲解了。

诗经氓美术教案 篇3

一、新课导语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今中外,不知演绎了多少动人的爱情故事,有的幸福,有的凄婉,有的热烈,有的含蓄,有的让人心向往之,有的令人荡气回肠……同学们,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来聆听那里所发生的一个古老的爱情故事。

二、积累·整合

1、识记下列字的字音:

氓:méng 蚩:chī 匪:fěi 淇:qí 愆:qiān 将:qiāng 垝:guǐ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渐:jiān 裳:cháng 靡:mǐ 咥:xì 隰:xí 角:jiǎo

2、制作知识卡片:

⑴ 卡片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原本叫做“诗”,因其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并收录诗歌305首,所以又称“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才更名为“诗经”。

⑵ 卡片二:

《诗经》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主要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多属于现实主义作品,后人把它和屈原的浪漫主义作品《离骚》并称为“风骚”。“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⑶ 卡片三:

《诗经》的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种。“赋”,朱熹在他的《诗集传》中说:“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铺陈直叙,它不借助于更多的形象化的修辞手段,而是直截了当地铺陈叙述,把要表达的内容有层次地叙述出来,给人以明确完整的印象。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它是用打比方的方式使被比喻的事物形象生动,以增强诗的感染力量。

“兴”,就是托物起兴,即先写自然界的事物(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风云雨雪、日月星辰),然后再由物及人,或写人的情绪,或写人的情感,或写人的心理,或写人的容貌,或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等等。正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歌中唱的“鱼儿离不开水呀,瓜儿离不开秧。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诗经》中运用“兴”的方法大致有三种情况:象征、联想、比喻。如:由雎鸟成双和鸣、相依相恋的情景,联想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以盛开的艳丽桃花象征新娘的美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卫风·氓》)来比喻女子年青的时候美丽的容貌。

后人习惯上把“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

三、感受·鉴赏

1、感受情感:

结构图:

情节 感情基调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恋爱 热情幸福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婚变 沉痛怨恨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决绝 清醒刚强

板书: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章句)第一、二章 第三、四、五章 第六章

(诗句)秋以为期 无与士耽 不思其反

载笑载 言士贰其行 亦已焉哉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注意:粘贴时,丢失了原来“箭斗、括号”等符合,抱歉!)

2、鉴赏技巧:

⑴ 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

① 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

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② 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

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二三其德”,

前婚后判若两人、对比鲜明。

⑵ 赋、比、兴手法: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三章,诗人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来比喻女子年青的时候美丽的容貌,同时也是兴。诗人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起兴,从而引出“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感受。

第四章,诗人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比喻女主人公年长色衰的情景。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有‘比中兼兴’的手法更富有艺术魅力。

总之,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即能激发读者联想,增强语言的意蕴;又能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四、思考·领悟

教师引言:

穿越千年的时空,打开经典的《诗经》,书中的芬芳把我们带到了千年前的卫国,在这里,我们依稀看到桑树下那个痴情、勤劳、智慧、坚强的女子。她的勤劳令人赞美,她的痴情令人迷醉,她的智慧让人折服,她的坚强让人敬佩。同学们,你能从我们的女主人公的这些典型性格中领悟点儿什么或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吗?

痴情──“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中女主人公在“氓”离开后总是牵挂着他,多情的她独自登上破旧的城垣眺望复关寻找氓的身影。当她看见了心上人时就会欣喜若狂,若她看不见心上人则会伤心流泪。痴心的她总是因为“氓”的出现高兴,而又会因为“氓”的离去而伤心。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痴情的女子,却遭到了负心汉的遗弃。

结论:痴情的人容易爱令智昏。

启发:面对漫漫人生路,始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勤劳──“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女主人公自从嫁到“氓”家,多年来一直是披星戴月、宵衣旰食,家里地理一人干,里里外外一把手。甚至在氓变心后打骂她的那段日子里,她仍然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尽管丈夫移情别恋,但她从未想过要离开他,因为她心存幻想,希望有一天他能回心转意。

结论:勤劳的人是无暇移情别恋的。

启发:勤能排除私心杂念,勤是会得到回报的──天道酬勤。

智慧──“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主人公在被人遗弃时并没有呼天抢地,寻死上吊,而是对婚姻爱情作了认真地反思,她清楚地看到作为女子绝对不能够沉溺于爱情,否则就陷入泥潭、很难自拔。要知道这种道理有的人一生中都不可能领悟得到。另外,在她与氓婚变后,并没有乱了方寸,而是“静言思之”,思考现在自己的处境并及时做出决定。因此,我们不能不说她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女子。

结论:智慧的人是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

启发:在学习中不能重犯过去的错误。

(典故:《不如我的驴》)

坚强──面对突如其来的婚变,咱们的女主人公并没有以泪洗面,而是“静言思之”,看清了“反是不思”的丈夫的真面目。她明白貌合神离的婚姻是没有幸福可言的,于是她坚强地面对自己的处境,果断地做出分手的决定。她不甘心受命运的摆布,她要寻求自主的婚姻,寻求自己的幸福。

结论:坚强的人是不会受命运的摆布的。

启发:要做生活的强者。

五、探究·发现

1、讨论题: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社会背景探究诗中女主人公被抛弃的原因?被弃原因:

⑴ 男子负心说。

⑵ 年老色衰说。

⑶ 男权主义说。

⑷ 情感透支说。

2、讨论题:透过《氓》中的爱情悲剧,你能从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著或神话传说中的爱情故事里发现点儿什么吗?

⑴ 爱是一见钟情。

──七仙女与董永

⑵ (2)爱他,就要协助他完成自己的事业。

──马克思与燕妮

⑶ 爱,是一场永远不愿醒来的梦!

──孟姜女与万喜良

⑷ 爱是举案齐眉。

──汉代的梁鸿与孟光

⑸ 爱是相敬如宾。

──汉代的庞公与其妻

⑹ 爱是志同道合。

──汉代的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⑺ 爱是对她的忠贞不渝。

──唐代的元镇与韦惠丛

⑻ 爱,是想着为他做任何事;是想着她为你做过的任何事。

──罗密欧与朱丽叶

⑼ 爱,是为之殉情、比翼双飞。

──梁山伯与祝英台

⑽ 爱,是千年等一回,缘分天注定。

──许仙与白素贞

⑾ 爱,是我心化为连理枝。

──焦仲卿与刘兰芝

⑿ 爱,是虔诚的守望。

──电影《我的野蛮女友》与“望夫石的传说”

⒀ 爱,是“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六、应用·拓展

教师引言:

同学们,鲁迅先生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文学作品的鉴赏,靠的就是读者丰富的想象和无限的联想。你可以根据作品中的叙述进行鉴赏,也可以超越作者的思维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二度创作”。同学们,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给本文的主人公写一篇鉴赏短评吧!

例文:

孤独而坚强的舞步

──《氓》中女主人公的评析

秋色的晚霞中,我仿佛看见你的背影,或许带上些许绝望;欣欣然的春华,也许是你初开的情愫;繁盛的夏花,记载过你的激情。而今,我只能用它们来映衬秋风中的你,只因为拥有这一切,才能在绝望中过滤出你坚强的人生哲学──舍得、敢舍得、敢、勇敢……

爱,是永恒的,只要有人类的存在,爱就不会被搁置,每人都在寻觅一个值得爱或被呵护的人,爱的厅堂中,人各自寻寻觅觅,行色匆匆,蜷缩在自身世界中找自己超负荷的情感载体,却又各自封锁,像是不敢惊动厅堂中的圣人先哲们。你,你首先打开了心扉,把自己的一颗滚烫的心毫无保留地摆在了你心爱的男人面前,当你爱的人来了,你非但不会畏缩,反而会迎上去,用一种理想的姿态扑向你的理想幸福。的确,你爱他,很爱他,你看不见他时会哭,却不知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值得你为他哭,值得你为他哭的人正是永远都不会让你哭的那位……但你爱了,用心来轰轰烈烈地爱了一把。你爱他,超过了爱您自己!

你本来以为爱是可以永恒的,你本来也觉得你的付出与回报会是等价的。却不知道泡在爱河中的两个人谁爱得最深就注定伤得更深。你本来以为他会对你好的,像开始一样。

所以,那天,阳光明媚得刺眼,灿烂得有些儿令人眼晕,但没有人会看到,送亲的人只会看见灼灼的叶与将来的繁繁的果实,迎娶的人只会不时地向花轿中张望,幻想能透过红盖头看出些什么,抬着花轿的农夫也许幻想着如何窥视新娘的洞房花烛夜,新郎官也许正勾画着新婚后的快乐生活。只有新娘,被红得刺眼的红绸挡住了视线,任自己在花轿中颠簸在未知的路上。你此时没有错,他是爱你的,你希望他一直都这样爱下去,如同你爱他一样爱你。至少那时是这样。你笑了笑,随手拈出一支笔,写下: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沉浸在爱中是快乐的,新婚对你,对所有女人都是难忘的。你有姿色,他有情调,这样的新婚是完美的。你不会否认,那片你常想起的葵花海,你曾说你爱葵花,那天他就带你去看了那片葵花海,你惊呆了,只能用它来描述,繁华,盛大的繁华。“你做你的葵花,我来给你光和热,”他笑了笑,望着你说,接着,他低下头来,你可以感受到他的呼吸,虽已感受多次,但这次截然不同。你迎了上去,吻了心跳,风起,吹起一潭花海,你们浸在阳光中,淹没在花的涟漪中……快乐围着你,浪漫压得你不容得有更多的理智,这就是爱情,准确的说是热恋,幸福的。

正是这样,你认定了他,你开始小心翼翼地经营这份你已认定了的爱情,你愿意为他做一切你认为值得的事,于是,你很自然也很主动地冲进了牢笼,我认为这就是你的错误之处了。从一位在爱中沐浴的血性女人摇身变成了再平常不过的居家女子,于是,他开始闻不到向日葵的花香,你也不再主动,只是日复一日修补裂痕,很努力,却很徒劳,因为他是男人,不能给他温存的窝他会感到厌倦,既然得不到温存,那便寻找刺激。阳光越来越远,向日葵却很努力的向前追,拼命地追,一边追一边歇斯底里,撕心裂肺,却像在云里雾里……哭了,又哭了,你觉得他离你远了,太远了,却还在离你而去……忽然想起这一追便追了好久……心中却在说,还要追的……他是一切……向日葵要阳光……再来……

虽然,此时的你重新燃起了得到他的欲望,甚至比以前更强烈,因为你已习惯了蜷缩在他的生活中,做他生活的配角,为他铺好精致的生活再跟着他沿着他的轨迹走,可是,你不知,在你不知不觉中,他也渐渐把你推到配角的位置上。

你累了,真的很累,想到他也许在另一个地方对另一个女人说同样的话……你反倒觉得心不那么痛了。空荡荡的房子,倒也宁静,你想到。你其实不是灰心,我懂的,你在想着什么。确切点,是思考,你是很明智的……你也许想了许多,比如说爱,他,理想与现实……目光定格,思想却不断运转,摒弃、升华……最后,你,追寻过去,那些你曾爱过的痕迹,你也知道很深,却没想到如此深。

最后,你来到了葵花海,你终于笑了,笑得很好看,他们还是那样,很繁华的样子。物是人非,你说道,信手拈来: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宴宴。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其实你大可不必这样。你也许,不,是一定不知几千年之后的今天的人为“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而不断徘徊在藕断丝连的痛苦之海,智慧的你却早已参悟,我觉得,你,是真正的国色天香;一生,所有女人应经历的所有生活、状态、心情,你都一览无遗;清纯的初体验,热恋,新婚,男欢女爱,相离。更难能可贵的是分离后的凤凰涅槃,破茧成蝴蝶,成了飘飞在空中的坚强,孤独了几千年的舞者……幸福的舞者……

写后:故事是虚构的,但是,是以我的思想为线索虚构,她其实是幸福的,我是这么认为的,但几千年来有多少人怜她,也许,他们是对的,也许,我是对的,不管怎样,也许就像故事中的氓和她一样,分不清谁错,也许……都没错吧!

从痴情到怨情

──论《氓》中的女主人公

千年前景,一段曲折悲情,一位痴情却坚强的女子,牵动着我的每一根心弦,在我的脑海中经久不散。

三千年前的一片蓝空下,这位年轻的姑娘,与一位笑嘻嘻的来买丝的男子,展开了这一段动荡的情与怨。

起初是真情,这应是不假,这也是这姑娘对这一段情的期盼与渴望,从而使她在相识时一眼便知那男子的来意,使她不顾路远而“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使她温柔的安慰易怒的男子平静下来,又使她在登上倒塌的墙壁却不见复关时,伤心地“泣涕涟涟”,更使她在“既见复关”时“载笑载言”!

想想她与男子依依不舍的远送,想想她在“不见复关”时,多么的紧张难过,担心无法与男子相见而“泣涕涟涟”,再想想当她“既见复关”时,因兴奋激动而“载笑载言”……

这是怎样的一种“痴”啊!

她的那一整颗心,都沉浸在了这最初的情意中,全心全意,无怨无悔!

如此纯情,如此热情,如此痴情,我想这也是她在后来无法及早从这段苦情生活中脱离出来的原因之一吧!

最初进入男子之家,生活还算美满,但似乎是如桑之自然变化,生活渐渐不如意,也许是生活真的过于残忍,这痴情的女子的性格也开始因生活的变化而改变,巨大的改变!

千年前另一片飘着愁云的天空下,这位已年老色衰的女子,望着远处的桑树黄叶飘落,不禁也想到了自己,现在的丈夫,早已经不是曾经的那个有着忠厚样子的男子,他早已心意不专,早已三心二意了。可是更可悲的是,做为长兄的却无法理解她,而且还“咥其笑矣”。这又似一拳重重地打在了她本已受伤的心上。

生活中如此多的变化,使她开始静下心来,仔细的思索,使她想起要与丈夫白头到老的誓言,使她忆起童年时如此安然如此快乐的日子,又使她想起曾经的誓言如此诚恳,而今却反悔了,更使她想到了要从这苦情的生活中逃离出去……

而我只能知道,这三千年前的一段苦情中,这曾经是多么的痴情多么全心全意的女子,而今却对此时的情产生了怨恨,开始静静思考独自伤心,开始决定离开这劳苦的生活,在千年前的这种男权社会中选择了放弃!

而这又是怎样的一种坚强啊!

这多么残酷的现实生活,把她原来多情的心塑造成了坚固的墙,虽然满是裂痕但仍坚强地抵挡了这段无奈的'苦情。

如此的勇气,如此的坚强,如此的决裂,使人无法想象当初她是多么的痴情,只能让人感叹,由这“痴情”展开的这一段悲情对这女子身心怎样的影响啊?!

从相恋到相离,从痴情到怨情,我也只能说,这便是这悲情中的女子性格上无奈的改变!

走出婚姻的枷锁

──兼评《氓》中女主人公的形象

据说,一个人朝另一个人由衷地微笑,需要调动30几块面部肌肉;一个人鼓足勇气对另一个人说声“我爱你”,至少要消耗3只苹果所能提供的热量;而当一个人决意遇见另一个人并与之白头偕老,则需要花费20年左右的时间来等待,还得用掉六七十年的岁月才会最后完成。在这个广大的世界上,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遇的可能性大约是千万分之一,成为朋友的可能性大约是两亿分之一,而成为终身伴侣的可能性只有50亿分之一……

氓和女主人公战胜了相遇的第一个难关,但又因为喜新厌旧的氓不懂得珍惜坚贞勤劳的妻子,而把这段姻缘给毁了。

如果我们把很多看似平凡的事物都看成是来之不易的,我们便会加倍珍惜。

女主人公被抛弃后,她的内心一定是愤恨和懊悔的,但再悔恨也无补于事。因为从恋爱、婚后生活的对比中,她意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她又从痛苦生活经历中得出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因此,刚烈的她绝不留恋这破裂的婚姻,“强扭的瓜不甜”,而是理清自己的情绪,认识自己的真正需要,清醒地走出烦恼的误区。

狡黠、轻浮的氓并不是很了解自己的妻子,女主人并不指望有个飞黄腾达的丈夫,或是万贯的家产,只希望有一个温柔体贴的丈夫,能对自己多一点点理解和爱。能体谅自己“三岁为妇,靡室老矣。凤兴夜寐,靡有朝矣”,在疲倦时帮一把,而不是指责她这也没做好,那也没做够;生病时能在身边呵护备至,而不是只在病入膏肓后才痛哭流涕。

曾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作者在一家超市排队时,看到一对老年夫妇,男的在后面,轻轻地吻了一下女人的头发,女人回眸一笑,拿过男人的手在唇上点了一下。此刻真是很感动,爱情原来可以简单到一个商场了不经意的吻,简单到黄昏里自然地携手,简单到回家时的一个拥抱,简单到陌生人海中远远投来的会心一笑。白头偕老自然是女主人公所憧憬的,但事与愿违,她也只能坦然面对。

女主人公“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自己先前的花容月貌在岁月、贫苦之风的吹袭下,干枯了,老化了,没有人再欣赏了。真的,没有什么比爱情和容颜的失去更能打击一个女人的心了。被丈夫抛弃,是最让女主人公痛心的了,她也许想不通,毕竟她是因为生活才变得憔悴?

很想对她说:“勇敢追求想要的生活,这样的人生,才不会患得患失,才会豁达快乐!

诗经氓美术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诗经》的常识:包含了那段时间的诗歌、内容、写法和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每首诗的内容、中心、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通过三首诗了解国风的写作内容,体会民间的歌谣的特色。

4、了解卫、秦、邶三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体味独特的文化内容。

第一首诗《氓》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课时安排:两课时,每节课40分钟。

教学过程:

第一节课

教学目标:

1、请学生自己读课文,不要老师来示范,让他们自己亲自体验,老师不要代劳他们的工作。

2、明确字音和个别词语的意思并牢记。

3、请学生示范读课文,进一步明确字音和意思,请大家识记,当堂课掌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爱情永远是不会变老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故事,今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他和她是我们要结识的来个人,还有在那时的另外一些人。让我们走近他们!

一、新授:

1、请一位学生读文题。(2分钟)

(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①读对了字音,méng,及时表扬,大家齐读。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含义,明确这是古今异义,把古今异义四个字写在注释处。

第二种情况是读成了máng,请其他同学纠错,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正确读音和含义,读音和意思古今都不同。)

2、自己对照课下注释的内容读课文。明确字音,读到顺畅为止。(15分钟)

(一定要让学生独自的自己来读,有的学生读的快,有的学生会读的慢。照顾多数学生,甚至于照顾到最慢的那个学生的速度。)

3、请基础差一些的学生示范读课文(10分钟)

(请大家仔细的听读,用笔画出有读音出入的词语,等同学读完之后,一起订正,不要打断学生的朗读的过程。培养学生彼此尊重的精神。)

5、请学生订正个别字音。(5分钟)

容易出现问题的字音是:(板书)

匪:fēi愆:qiān将:qiāng载:zài于:xū说:tuō

徂:cú汤:shāng裳:cháng靡:mǐ隰:xí角:jiǎo

6、集体读订正的字音,明确课下注释的位置。(3分钟)

7、体会四字句两两停顿的朗读方法。

二、布置作业:(3分钟)

1、回家自己读课文,复习课堂上订正的词语,识记词语的含义。下节课在听写本上听写。

2、通过注释一,介绍诗经的相关知识。完成下面填空。

《诗经》是我国___的诗歌总集,又称《》和《》,搜集了从公元前__世纪到__世纪的诗歌,《诗经》的六义是指:__、__、__、

__、__、__。

3、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本文的故事,至少写300字。

第二节课

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故事。

2、了解卫地的独特的文化,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仔细品味。

3、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并仿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当我们逆着时间的隧道走进他们的世界,你用你独特的眼光看到了什么,你用你独特的视角体会到了什么?我们等待着你的讲述!

二、新授:

1、了解学生回家读课文的情况,肯定有的学生没有读,课堂上请大家齐读。(8分钟)要求:读准字音,彼此监督,而且要整齐,加进自己的感情,尽量把自己想像成课文中的人物。边读边体会课文的内容。

2、请同学介绍自己读完课文的感受,可以谈一点,也可以谈整篇课文。(15分钟)

(总结学生的发言内容,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考虑给以更长的时间进行深刻的讨论。请同学们就课文中的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

4、介绍赋、比和兴的含义,找出课文的例子,请学生回忆以前的知识明确三种写作手法,课堂上仿写。(7分钟)

5、从文化视角体会当时的风土人情。进行今昔对比,体会人物的特点。(5分钟)

(明确:抱布贸丝原始的物物交换,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范围的狭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精神领域的道德方面,尤其爱情观方面,少了更宽泛的选择范围,他和她上演了悲剧。她:温柔体贴,情意绵绵,嫁作他妇,任劳任怨,遭受暴虐,失望决绝。他:喜请良媒,娶她为妇,感情变换,虐待其妻。)

三、布置作业:

1、再读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另一样的生活。

3、预习下节课。

诗经氓美术教案 篇5

一、导入

播放歌曲《在水一方》,提问,谁知道这首歌的出处?《诗经蒹葭》历代文人都给予《诗经》很高的评价,当代作家王安忆评《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天文字的河流,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处于河流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乳,今天,我们就通过《卫风氓》的研究再一次感受《诗经》的价值机器思想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二、知识积累

《诗经》文学常识。

三、信息筛选

明确:1.2章追述恋爱生活,3.4.5章追述由结婚到婚变的婚姻生活,第6章表示“躬自悼矣”的感受和决绝。

四、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自读文章,思考这首诗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明确: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女子被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甘心贫困,日夜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的故事。

2.卫风·氓文中女子的情感一直随着事情的发展而变化,感受女子的情感变化。

明确:1-2:恋爱:热情、幸福;3-5:婚变:怨恨、沉痛;6:决绝:清醒、刚烈、坚强。(板书)

3.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明确:

(1)一个是卑鄙的男子“氓”的形象,虽然这个小商人看起来很老实,但实际上是个朝三暮四,甚至动用暴力。专横暴躁,三心二意的人。

(2)女子是个勤劳、温柔、善良、坚强。

诗经氓美术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要求

1.掌握诗中的难字难音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

3.理清诗歌的情节和主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氓》中的难字字音

2.识记文中的通假字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三、教学设想

首先,解决诗中的难字难音,再次理清诗的叙事情节,并对诗进行全面理解,让同学们掌握字音,掌握这首叙事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

四、教具设备:

录音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出不同的故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经》中的一首爱情诗《静女》,通过写一对青年男女在僻远的城角幽会时欢乐的情景,生动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纯真、健康的爱情。这节课呢,我们将继续学习《诗经》中的另一首爱情诗,大家请翻开课本91页。(同时板书课题)

(二)介绍课题

现在请XXX同学来读一下课题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读对了字音,méng,及时表扬,大家齐读。(反问同学:为什么不是读máng呢,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它不是读máng吗?),第二种情况,读错,及时纠正。

这里我想特别明确地提出氓是一个古今异义词

氓古义:民众,百姓,诗中指“那个人”,音méng,例如:氓之蚩蚩;

今义:流氓,音máng

上节课我们在介绍《诗经》的时候就说到,《诗经》按其内容分,可以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称15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今天我们讲的《氓》这首诗则是15国风中的卫风,大家请看注释①。

现在,大家先认真听录音一遍,注意诗的节奏和难字难音。

(三)难字难音

匪:fēi汤:shāng

愆:qiān徂:cú

将:qiāng裳:cháng

载:zài靡:mǐ

于:xū隰:xí

说:tuō角:jiǎo

(四)情节和主题

1.情节

刚才大家在听录音时就应该感觉到了,《氓》是一首叙事诗,是叙事诗呢就有它的发展情节,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现在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一遍,并参照注释,试着理清叙事情节。呆会请同学来说说诗中的发展情节,并划出相应的章节。(请同学回答问题)

《氓》这首诗是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来叙事的。

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第一章:写女子的定情。写出女子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我们可以从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写出女子的温柔。同时写出了男子的暴躁易怒,为下文的爱情悲剧作铺垫。

第二章:写女子对成婚思念之切,情深一片。通过“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句,女子的一悲一喜,感情专一,真切感人,又写出了女子的纯情和痴情。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热情、幸福的。

第二部分: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以“桑”设喻,“其叶沃若“喻女子青春美丽;以“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比”的运用,写出了女子的悲叹,点出悲惨的教训,表现出女子内心的悲痛,也用告戒后人。

第四章:以兴起,正面写男子变心。又以“桑”设喻,“其黄而陨”喻女子年长色衰。“三岁食贫”写出女子婚后的悲惨生活。以“淇水”起兴,写出婚姻的不幸,点出婚姻不幸的根源和女子的清白。

第五章,写女子婚后的辛劳和所受的伤害。先写女子的辛苦;再写男子无情,女子不幸;后写“兄弟不知”。更加痛苦。顾影自怜,伤心不已。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怨恨、沉痛的

第三部分:第六章,表明“躬自悼已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对于男子的无情,女主人公清醒地认识到了,毅然决定与男主人公决裂。从“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便可看出。这一章写女子的被遗弃和坚强。写出女子所受伤害之深。以“淇”“隰”起兴,写出女子的反省。女子通过反省,变得刚强。

从这部分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清醒、刚烈的。

2.主题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五)布置作业

1.复习课堂上订正的词语,识记词语的含义。

2.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本文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第四课氓

恋爱(第1、2章)(热情、幸福)

氓婚变(第3、4、5章)(怨恨、沉痛)

决绝(第6章)(清醒)

诗经氓美术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

2、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3、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二、教学重点

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三、教学难点

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一、导入:

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氓》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以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氓》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这首诗就是她被弃回娘家后写下的。

二、题解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国风”,民间歌谣。“雅”——“大雅”“小雅”,宫廷乐歌。

“颂”——“周颂”“鲁颂”“商颂”,宗庙祭祀的乐歌。

表现手法主要为:“赋”“比”“兴”

“赋”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背诵

⑴听录音。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qiān qiāng cú shāng

愆期 将子无怒 徂尔 淇水汤汤

⑵自由朗读。⑶齐读。 ⑷背诵。

2、重点字词:

⑴将子无怒 将,愿,请。 ⑵泣涕涟涟 涕,泪。 古今异义

⑶于嗟鸠兮 于,通“吁”。⑷犹可说也 说,通“脱”。

⑸女也不爽 爽,过错。⑹言既遂矣 言,助词。

⑺隰则有泮 泮,通“畔”。 ⑻总角之宴 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

3、内容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悲剧。全诗六章,每章十句。 ⑴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一个女子的婚恋悲剧。

情节线索:“恋爱” ——“婚变” ——“决绝”

⑵概括主要内容。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⑶从诗中可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

女子在回忆往事时,心情是很复杂的。

从一二两章详写他们恋爱时的幸福可看出她对“氓”仍怀有一些感情。

从三四五章写他们婚后的痛苦可看出她对“氓”非常怨愤。思前想后,对“氓”反感到极点,断绝关系。

四、析诗中女主人公形象

1、在这个悲剧故事中作者刻画了怎样一个女子的形象?

点拨:大家自由发言,尽量用原文中的诗句来佐证我们的观点 ,学生讨论发言,可以说到勤劳,善良,温柔,忍让,刚强等

温柔 热情——“送子涉淇”“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勤 劳——“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重 情——“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清醒、刚烈、坚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你最欣赏女主人公的哪一点?(可以进一步谈她的个性,有思想,对爱情有自己的追求)

老师总结:至此,诗人为我们成功塑造了一个有纯朴热情的少女,到忍辱负重的妻子,再到坚决决绝的弃妇的艺术典型。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从父系氏族公社成立后,妇女就成为家庭的附庸,受到男性的支配和压迫。到了奴隶社会,妇女的社会地位就更为贱,尤其是劳动妇女,她们沦为家庭的奴隶,成了可以随便买卖的商品。《氓》中的女主人公就是生活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中。她受到氓的遗弃决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个别的,它是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物。《氓》之所以成为文学史上最有名的一首弃妇诗,其关键就在于通过两个鲜明的形象的刻画,通过一个女子的婚姻悲剧,深刻地批判了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社会现实。

3、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恋悲剧?你认为女主人公被弃的原因是什么?(讨论)

观点一:他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因素决定。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得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家庭、对感情不负责任的丈 夫,那她的悲剧是难以避免。

观点二:男女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虽有它的社会原因,但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也是不可忽略的。从他们的恋爱过程看,两人虽是自由恋爱,但女主人对男主人公缺乏必要的了解,被他忠厚的表象所蒙蔽,轻率地答应了他,种下了日后悲剧的种子。

4、归纳主题

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揭示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带给妇女深刻的痛苦。

五、写作技巧

1、对比手法

问:这首诗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有何作用?

⑴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 幸福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不见复关??载笑载言。”

婚后: 痛苦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劳累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精神痛苦

⑵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忠 厚——“氓之蚩蚩”

婚后:变心 凶暴——“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⑶作用:

突出女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的悲惨生活。

2、分析比兴手法的运用及艺术效果: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若分别改为“女之妙龄,其美也甚。”“女之老矣,其色也陨”,好不好?

明确:不好,这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重点聚焦:

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发下文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内容的叙述,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2) 总结“比兴”手法的作用。

结构上: 叙事中插入比兴句,避免了平铺直叙; 起过渡作用。

内容上: 比兴句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增强了诗歌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以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富于生活气息。

(3)拓展延伸

A、《诗经》中其它诗句中比兴手法的`运用。比如:关关雎鸠 / 在河之洲 / 窈宨淑女 / 君子好逑

六、小结

这首诗以“恋爱 ——婚变 ——决绝”为线索进行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温柔、勤劳、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七、作业

背诵全诗,默写全诗。

诗经氓美术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熟悉情节故事

2、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3、深刻体会造成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根源。

4、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人民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积极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目标2、3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播放陕北民歌《老祖宗留下个人爱人》。问:同学们好听吗?……这首歌是什么类型的?……同学们现在正是青春年少,憧憬向往爱情吗?……古人云: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她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不仅陕北劳动人民唱出了爱情的甜蜜、幸福,早在两千多年前,也发生了一个爱情故事,是什么呢?

二、朗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思考:这首诗为我们叙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提示:围绕情节或情感变化

明确:恋爱婚变决绝

三、合作交流

1、这首诗为我们塑造了两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恋爱甜蜜蜜,决绝伤不起,不要再来伤害我,初为人妇时怎样的辗转辛劳,只为维护曾经的梦想,为维护自己的爱情。可是多少年的辛劳和憧憬,换来的却是爱人的离弃。温柔似水,刚强如火。

2、你认为造成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社会、个人

教师拓展到刘兰芝、祥林嫂

刘兰芝与焦母的抗争,与兄长的抗争,最后以死抗争,短暂的生命虽然结束了,但她对人格、尊严的最求是至死不渝的,她的这种精神给我们的不是颓废、绝望,而是一种振奋和昂扬,崇高和伟大。

祥林嫂守寡不成,守家不成,守命不成,一出善良被毁灭的人间悲剧,承载着浓厚的民族时代精神与文化特征的文学名著。

四、讨论

如果你是氓的话,你会怎样对待诗中的女子?

播放《天仙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五、小结

每次读完这篇《氓》,总有一幅画面浮现在我眼前:一个憔悴女子伫立在曾经等待她的恋人的河畔,那作为她当年爱情的见证的汤汤淇水之滨。河水依旧,可是斯人已去,美好的青春年华和爱情也仿佛随着流水逝去了。河风吹动她的裙角翻飞,无数往事涌上心头。追忆曾经的美好时光,似水年华,心中却只哀悼,哀悼自己的痴情,哀悼自己的执迷不悟。最后留下的只是幡然悔悟后的心如止水,“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是她审视遍体的血痂而生出的一种劫后余生的宁静与从容。

我相信于情于爱女子都是付出最多的,“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子的感情是专一不二的,而男子却往往朝三暮四,纵其心欲而无所拘忌。所以爱,是要用真心、赤诚。但是,千万不要迷失了自己。一旦你围绕着另一个人全心全意地画圆时也就意味着你重心的失去。“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是一句箴言,一句所有女子都应铭记的箴言。

真爱,不只是手牵着手,肩并着肩,还要心连着心。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愿所有的家庭都幸福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