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访谈书法作品内容摘抄(汇总十三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写过散文吗?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取材广泛,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你知道怎么才能写好散文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书法一种奇妙的艺术散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艺术访谈书法作品内容摘抄 篇1
汉字书法艺术起源于中国的甲骨文时期,虽然那时候没有笔墨纸砚,而仅仅使用各种兽骨,石块,或者兽皮等原始材料,但是文字已经形成了最初书法艺术的雏形。欧洲的文字设计,却起源于古埃及时代,起源于法老帝国时期。
书法艺术形式多样,并非笔墨纸砚所独具。任何材料都可以作为文字载体并可能发展成为书法艺术。书法艺术的本质是文字的书写艺术。凡是下了功夫,认真书写,并书写得具备了美学欣赏价值的文字书写方法,都可以归纳成为书法艺术。现今的人们论及书法艺术,习以为常的概念就是笔墨纸砚,当然很多人会认为毛笔,宣纸,墨汁,砚台等就代表了书法。这是一个错觉,是一种狭隘的认知心理。其他先不说,但就碑刻和印章,难道就不算书法艺术么?可见,只要是对文字进行艺术加工和美学创造的行为,都可以作为书法艺术来看,而不能局限书法艺术的具体工具和载体。
书法艺术的本质,是艺术化和美学化文字书写的过程。也就是说,书法艺术的实质是针对文字进行美化的工作,而不是针对文字内容进行删改的文学工作。那么书法艺术到底有无具体的练习规范呢?
我个人认为,创造美的书法,不存在严格的和必须的定论以及规范。人类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想象力也是不可限制的,故而,用临帖的方式去练习书法,常常会扼杀书法爱好者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所以对于临帖行为,不予以推荐和支持。
书法界的绝大多数人们,认定了练习书法的基本前提是练习楷书。但是,我却认为,楷书也不过是一种书写规范,而且,也仅仅局限于汉字的书写。如果用美学的观点和创造性地角度来分析,那么,书法艺术是不存在什么规范和定势的。书法艺术的本质,在于书写者能否书写出具备审美价值并能震荡人心的文字书法作品,而不是看他写出了什么符合某些概念化的规范和套路。
故而,书法艺术的行为之核心本质,和绘画,文学,摄影等等其他的.艺术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都是为了创造美,创造能打动人心的作品而进行的主观艺术创造行为。
可是,为什么绝大多数人都在强调临帖呢?原因有三!
一强调临帖的人,把书法艺术狭隘的归纳为汉字的书写艺术。而汉字的书写艺术,的的确确有着不少名家名帖等着书法爱好者们去步人后尘的崇拜并模仿。
二汉字的书法艺术,讲究从最基本的笔划书写入手。而初学书法的人,往往不知道该如何下笔,不知道怎么写才能写好每一个笔划,故而,楷书中概念化的笔划结构模式,往往成为书法爱好者们常用的练习规范。
三很多人以抄袭和模仿为荣,喜欢把自己作为前人的弟子而沾沾自喜。他们竭力想要追求的是抄袭的水平和模仿的仿真程度。绝大多数人不懂也不想弄懂什么叫作书法艺术。他们错把书法当成了沽名钓誉的工具和行当,以为只要师从了某一位古人的书法帖子,就可以名扬世界,就可以登入书法艺术的殿堂。他们不了解艺术的真谛,也根本搞不懂美学和美术欣赏。
书法艺术从属于美术的一个分支。但是绝大多数书法爱好者或者所谓的书法专家们,他们在事实上根本不懂得“美”是何物,根本不明白什么叫作创造和个性,根本搞不懂文字书写艺术和临帖模仿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他们只知道按部就班地去抄袭古人的作品,只知道以某一位前人的作品为师而把自己禁锢于某一种书写格式中。
中国古人论及书法,有这样一句名言:“不见字形,唯见神采,方为上乘”。又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而近代某一位国画大师更是语惊四座,谓曰:“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其艺法以达自由之境者生,学其表面而至形而上者死。可见,真正的书法和国画大师们,最终强调的还是神采而非字型。
前天去了京都市美术馆观看京都市展。在看完书法部门的所有作品后,只有一个感觉:颓丧!
绝大多数作者都喜欢工于表面的模仿和抄袭,几乎没有一幅作品配得上“书法艺术”这四个字,如果去掉“艺术”两个字,那么里面的所有作品都无可非议。因为“书法”两个字代表的无非就是书写的方法。而所有书法部门的作品,毫无疑义都是形而上地模仿和抄袭了不少名家名作的书写规范。然而,如果把他们的作品称为“书法艺术”,那么就太糟塌“艺术”这个词汇的含义了,因为没有一幅作品真正具备了书法艺术的神采和魂魄:展出的作品全都是死气沉沉的东西,没见到一个活着的文字!
形而上的抄袭和模仿,是从事书法艺术的大忌!
真正的书法艺术,是书写的方法和艺术化追求之有机结合的结果。真正的书法艺术不局限于某种具体的使用材料以及某个国家的文字。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在丰富和繁荣着他们自己的文字书写艺术,所以,书法艺术是没有国界的。汉字书法艺术,也不过是世界书法艺术中的一葩而已。
艺术访谈书法作品内容摘抄 篇2
一张宣纸平铺在桌上,镇尺压住纸的边角。砚里盛着清水,一双纤手拿着墨块在里面研着,笔静静地侍候在一旁……这一切让人想起——书法。我学习书法已有六年。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更是瑰宝。现在我的生活中,无法离开毛笔,可曾经为此吃的苦,又有谁能体会得到?
每周都要在学习书法的旅途中往返;晚上练习,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可比赛中获奖时,那辛苦就散去了。想过放弃,可总有股力量让我坚持。哦,是因为我对书法的爱吗?书法不仅是修身养性的首选,笔墨之间更透出了一种人生。余秋雨在《笔墨祭》中对历代的书法家都透过其作品风格作了一番评价。颜体饱满方正的楷书,折射出他刚正不阿的性格;赵体书风柔媚,透露出他有些阿谀的本性;远远地,王羲之走了来,人如其字一般潇洒。最爱还是米芾,字体大气豪迈。犹爱其《梅花赋》。
记得刚开始学习书法时,楷书、篆书、棣书都写得很糟,唯独行书、章草得心应手。书法老师说我性格正如行草相符。让我不由感慨,人一落笔,其字就决定了他的性格,甚至是一生。毛笔这中国的特色,不什么时候在国内快“绝迹”了。会书法的不被视为厉害、了不起。可我并不高兴,国人,是何时抛弃了原本的东西?爱墨色晕开的宣纸;爱笔下的行云流水;爱帖中“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尺壁非宝,寸阴是金”的哲理;爱……书法,那笔下的墨迹,洗濯心灵的封尘世。学过国画,只当作游戏;学过钢琴,只当做玩具。独有书法能让我坚持到底。一曲《兰亭序》从耳边响起:“手书无愧,无惧人间是非;雨打蕉叶,又潇潇了几夜;我等春雷,来提醒你爱谁…….”心中默默替她做答,我爱的,是书法。
艺术访谈书法作品内容摘抄 篇3
书法是有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也是有很多国人喜爱的一朵国粹奇葩!它是作者利用中国文字,用笔墨印在宣纸上对自己的情感抒发,对灵魂的咏叹,又是国人们对自然书写的情话。书法又是灵感和激情的碰撞。书法又是可看得见的音乐。好的一幅书法作品能让人赏心悦目,陶冶情操,爱不释手。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现代人很少再去练书法了,文字不用写了,可制作美图美音了,真的是可喜可贺。但网络的制作还是很难达到传统书法另外一种的书写境界。虽然我是一位很不足道的书法爱好者,但我真的是很酷爱它,因为它伴我一路走来,让我学到很多美好的东西,是它给了我很多人生启迪,在我最困惑时是它给了我坚强和力量,在我最孤独无聊时是它伴陪我寻着找开心和快乐!所以我在闲余时间时常会去练练它的.。
书法,书法,书为心话。其实我们每个人也都是很喜欢书法的,无论你用怎样的思想方式去表达写文章,但还是离不开用文字去传递,只不过用的书写工具不同罢了。我不希望每位朋友都能成为书法爱好者,但你们有时间把自己想和朋友说的话,还有自己所写东西,认真的去用手写的方式写纸上,看看是否有不同的效果和味道。
有人好说字如其人,其实众人们说的都是很有道理的,每个人所写的字都会有不同,就像一面镜子会让自己展现出来的,它可以看出你的个性和内在修养。但书法有和人品有直接的关系,你的人品道德不好,那怕你写的字再好,也不会有人去追捧的。所以想学好书法首先学好做人,不然的话有人就会说,歪嘴子和尚能念好经吗?
学练书法确实是一门很有趣的事情,看似简单,用毛笔在纸上写写字,其实它是融历史,文学,诗歌,美学,舞蹈,力学,建筑和篆刻等多元化的综合体。看不同的书体又有不同的感受,楷体如立静如仙子,行书如走小河潺潺流水,草书如奔气壮山河,篆字稳到位好似学术高深的老者历尽沧桑。但无论如何书法确实是前人们留给我们的一门好艺术!它可以让人陶冶情操,修德养性,它又可以用来锻炼身体,让人延延益寿。书法又是一门永无境界的艺术,学好了它,它会让你感觉到其中会有无穷的快乐!
艺术访谈书法作品内容摘抄 篇4
我是一个书法爱好者。我喜欢练书法,但是在书法上没有什么成就。然而,对于我来说,书法是我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如果没有书法,就没有我后来的进步!我的每一点进步都是与书法息息相关的。练书法炼就了我的道德品行,启蒙了我的文学萌芽,启迪了我的知识空间。
练书法不仅锻炼一个人的耐性与毅力,练习书法的人必然心情平和,豁达开朗,静伫能忍,沉稳凝重;更重要的是磨炼了人生,书法所包含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以及天地人和的哲学思想、空灵淡泊的艺术体验和积极入世潇洒出世的人生境界,犹如灿烂绚丽的多色彩虹,点亮智慧,照亮人生。
小时候学写毛笔字,只知道大人们说过:字是门面书是屋。那时还不知字帖是什么,更别说书法了。后来,语文老师说要练字就要先练字帖,于是才开始练帖。然而,字帖多的浩若烟海,入门选帖很讲究。家父和叔父都说,要练就练赵体吧。我那时很爱隶书和赵子昂的揩书,就练起了乙瑛、史晨、曹全、张迁和赵揩,还要学大量的文字知识和古典诗词。练字,就要完全静下心来,这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童年的我,自然养成了一种内力,随时会抑制浮躁情绪、调节心理素质、进入相对静止状态,直到后来奠定了我的性格基础。
上初中了就开始为乡邻们写对联。记得每逢过年过节红白喜事,就忙得不停,有时年三十写得连吃年饭也顾不上,有的人家分不出上下联,写好了还要亲自去给他们贴上墙,真可谓是乐此不疲哦!可能是从中取得了乐趣,受到了莫大的鼓励,迫使我要练好书法,不能辜负了乡亲们的厚爱。我到书店买书,看到喜欢的字帖都要买下来,打那时才开始接触书法理论,才知道书法原来就是毛笔字的艺术形式。于是干脆见到书法方面的书总要买,无论省城或是县城,有书法展览是一定要去看的,这才于书法结了缘。参加工作以后,开始学习书法理论,这样又与文学结上了缘,尤其古典诗词必不可少,我还用手抄写唐宋诗词。由于大学读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又大量接触了中国的古典文学,才觉得自己掉进了中国文字的海洋里!
后来知道,颜、柳、欧、赵楷书四大家:颜体的刚筋,柳体的铁骨,欧体的飘逸,赵体的妩媚。赵体楷书赵子昂,虽是一代大家,诗书画三绝,但是他的楷书媚而无骨。我平生不喜欢没有骨气的人,于是我又放弃了赵体。参加工作以后,我干脆再从头学颜鲁公的书法,这是因为被他的刚正不阿的人格所感染。他那楷书简直就是大刀一样,直逼人心!颜鲁公的楷书具有庄严雄伟的气派,他用笔横轻竖重,笔力雄强而有厚度;在结构上方正茂密,方中呈圆,刚中有柔,力足中锋,更增加他那气势宏大、圆润浑厚的美感。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人格的形成大都与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关。学颜楷其实历史上都是学他的人格精神。
学颜楷的同时,我没有放弃隶书。隶书与楷书一样,在古时候都是真书或正书。如果说楷书四平八稳、光明磊落,草书潇洒自如、淋漓酣畅,那么隶书就是多姿多彩、纵情欢唱!因而,相对行书、草书而言,我更喜欢隶书。然而,中国书法上的隶书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汉代以前,但要学好隶书,必须要学篆书,所谓秦篆汉隶,于是又回过头学篆书。书法与人生的关系,我没有做过专业的研究,但我还是觉得练楷书的人步步踏实,练隶书的人稳中求变,练草书的人追求自我。
我喜欢看书法展览,观赏高高悬起的书法作品。小时候,要看上一次书画展览,就得要搭车到省城武汉去看,既费精力又费财力。现在好了,什么时候都可以看书画展览。开始上网以来,几乎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网上,很少抽时间练习书法了。想想也是的,原来没有上网的时候,隔三差五的提笔都要写个十几二十张宣纸,现在好象是变懒了,一有时间就到网上冲浪,不免有些懊恼。但是,我觉得任何事情都是有得有失的。在网上,我看到了目不遐接的大量的书画作品,几乎随时都可以看书画展览,这又使我大开了眼界,获益匪浅。其实,欣赏书法是练书法的又一个境界,只有博闻强识,才会将练书法上升到一个见多识广的境界。人在观赏一幅大气的书法作品时,整个人的神经、视觉都会被书家的完美用心用笔用智所震撼,所冲击!那才是真正见识了书法大家的心胸和气度,犹如受到一次狂风暴雨般的洗礼!
练书法需要悟性。我练书法喜欢用羊毫,峰越长写的越自如、越兴趣盎然,虽未每日坚持练字,不敢间断。有时兴趣冲动,一次可用二三十张宣纸来涂鸦。除了多练,在大量读贴中如能悟出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奥妙来,则是一大飞跃。中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天道酬勤,由于对书法艺术的喜好,心境亦趋于平和。我把书法当作一种陶冶情操的兴趣爱好,闲下来爱捉摸古人用笔的`奥妙,对篆、隶、楷、行、草均有涉猎,而尤对篆隶情有独钟。凡能接触到的古今名家法帖,都加以揣摩临习。尤喜王右军之雄强茂密,颜鲁公之大刀阔斧、颠张狂素之奔放不羁,孙过庭之挥洒自如,米南宫之潇洒灵动,赵子昂之妍丽遒媚,于右任之气势博大,林散之的超凡脱俗。有时在不知不觉的读帖中,对思之已久的症结豁然开朗,有所觉悟。
我曾经有段时间练书法达到了痴迷痴狂的地步。那段时间曾经是我人生中的黑暗时期,总想从中找到一点光明。但是后来还是难以坚持下去。因为生活是由许多个点点滴滴组成的,大观园里景色美不胜收,但那不一定属于我,只能是顺其自然,花儿要开的时候自然会开,不能强求。练书法,苦练的是过程,不是结果。与追求名利的人相比,我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有时,我也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常常几天、几十天、几个月不拿笔。但我喜欢读书法理论,解读书法美学原理,它也是认识世界的艺术形式。
我练书法的时候,不喜欢有人在旁边,只喜欢平心静气,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练圣贤书。意念,是人的高级境界,练书法必须进入这个境界,甚至于忘我。有人将练书法与练气功相提并论,这是有道理的。所谓养心修性,从练书法的过程中最能感觉到的,的确如此。现代社会,老年书法为何热得很?就是他们从几十年的人生中感悟到了书法的天性,寓精、气、神于其中。于是大多老年人退出江湖后,扎身于书法的海洋,乐此不疲,甚至于大器晚成!
人,是一个情感的主体,喜怒哀乐人皆有之。书法,也是一种情感艺术。当人生与书法互相渗透的时候,情感是非常丰富的。书法创作的时候是倾注了书家感情的。中国书法能表情达意,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这就是一个“情”字,也是中国书法的灵魂。西方文字之所以不能与中国文字相比,就是缺乏内核而仅仅是一个符号而已。中国的书法能够成为艺术品,其首要的因素是,中国的汉字起始是象形的。写字在古代正确的称谓是“书”。“书”者“抒”也,就是用抽象的点画表出物象;就是融如自己的感情,这种“因情生文,因文见情”的字就升华到艺术境界,具有艺术价值了。中国书法走上艺术的方向,使它在世界上不象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成为表达中华民族情感的工具。由此联想到其他艺术,无论歌唱、表演,还是诗歌、绘画。都需要倾注发自肺腑的情感,如果自己都不付出情感,又怎能感染他人呢?
书法当随时代。人的观念意识也必须与时俱进。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必须为大众所接受,否则就成了官方艺术或者叫贵族艺术,那只能供少数人欣赏,这样的艺术形式很难长久。书法艺术也是如此。但是现今的书法艺术取向很令人担忧。首先是书写工具多样化,毛笔已经不是古时候的唯一书写工具了,拿毛笔的人越来越少了,百姓婚丧娶嫁、节日喜庆书写对联的人还有多少?这种书法艺术赖以生存的基础受到很大动摇;其次是计算机信息化出现后对书法艺术的实用性是个要命的冲击,如今电脑上面要什么字有什么字,要什么体有什么体,简便快速,书法艺术的使用空间越来越小;其三是欣赏书法艺术的人越来越少,现今的人都很实在,都在为生计奔波,可以说,书法艺术已成了少数人的艺术;再次是追求书法艺术的精英们越来越异化,从国展评奖的作品看出,获奖者大都围绕评委转,为获奖而创作,而评委们的取向会将书法爱好者引向一条千军万马都难过的独木桥甚至是一个狭隘的空间。书法的大众化问题是一个出路问题。我想,做人也许如此。我们的社会,既需要阳春白雪,但同样也需要下里巴人;唱高调的人有时候难免曲高和寡。
练书法,炼的是心智、是人格、是见识、是毅力、是神韵、是悟性、是情操。欧阳修说得好:“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我练书法,往往处于忘情于山水之间,那山水已经不是山水了,而是一个世界。我的书法没什么成就,但我觉得书法应力主传统。也许我的骨子里面有太多的传统吧。没有了传统,今天的书法也就成了浮萍。但我也力求创新。当然目前尚不敢创新,因为没有千锤百炼的功夫,创新是不可能的,虽恪守传统,但也不是一味排斥标新立异,要标新立异,表现个人风格,必须有深厚的传统基础,有了扎实的功底,方能驰骋书坛,出手皆成佳作。其实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书法是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与其他艺术形式是相辅相成的。书法离不开中国文字、文学。有人说,艺术都有相通之处。无论书法、文学、音乐,还是美术、雕塑,它们是有艺术共性的。我在用心研习书法的同时,也猎及美学、文学、音乐、绘画、雕刻等艺术门类。我觉得,单有书法功底还不够,亦应涉猎其他艺术领域,这样书法才能够称之为书法艺术!然而要达到这个佳境,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只有付出辛勤的汗水。我不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但是我会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追求一种认识的完美。
艺术访谈书法作品内容摘抄 篇5
传统的读书人几乎没有不重视书法的,甚至把写字、作文与做人并列,认为“字如其人”、“文如其人”。我虽然不是什么正儿八经的读书人,但从小受到了正统的教育,也就跟书法结下了一段缘份。当然,那时候只是练字,远称不上书法。
上小学那会儿,从用钢笔写字开始,我的字总是给老师以惨不忍睹之感,写的字丑俊不说,主要是丢笔落划。小孩子心性,老是不自觉地走“捷径”,这个习惯让老师很纠结,于是,把我的这个毛病非常郑重地通报给了同为老师的父亲。结果,父亲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军人出身的他,给我下了道“死命令”:每天要写一篇正楷字,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篇也不准少!就这样,在父亲的“高压”之下,我整整练了三年钢笔正楷,字帖就是语文书后面的生字表。三年的练字经历并不长,但让我至今受益无穷。
从中学到大学,我的钢笔字在同学中间都算得上“高手”,甚至在大学参加比赛还拿到过奖项,一度担任学生书法协会硬笔部的“部长”,这是我在上学以来直至现在所担任的最大的“官”,如此“辉煌”,经常会让我缅怀昔日激情燃烧的岁月。
不论是过去的同学,还是昔日的同事,很多人不止一次地忽悠我,动员我去拜个名师,也好顺利实现硬笔向毛笔的转型。听的多了,不免动心,在一九九四年,也就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二年,真的拜在了本地一位书法名家康先生门下,康先生是学欧的,兼取颜真卿和二王,他的书法于堂堂正正中透着险峻、灵动,很合我的.心意。老师根据我钢笔字的基础,指点我从“颜筋柳骨”开始学起。然而,正当我还在揣摩最基本的毛笔字线条的时候,命运不济,仅仅拜师两个月,康先生突发疾病,驾鹤西游了,于是,我那短暂的毛笔书法计划刚刚开始就夭折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从政意气的逐渐消磨,最近几年,习练书法的心思又逐渐抬头。业余时间,把本地大大小小的书法创作室都转了个遍,凭着自己那点儿浅薄的文史底子,跟那些“书法家”们交流交流。不去交流还好,一进到这池子水里,才愕然发现,原来书法界里也有“潜规则”,有的“书法家”甚至暗示我:如果跟他在一起学习书法,他可以马上帮我操作成为省书协会员。这样的暗示,让我大感惊奇之余,不免大失所望,原因就在于我这个甚至还没有入门的初学者,如何能披上书协会员的外衣?
这期间,曾经有一位“书法界”的朋友,委托我办了件小事儿,之后一定要请我吃饭。席间,他跟我大谈书法之道,没等吃完饭,我就已经找不着北了。也许看到了我眼里冒出的无数“小星星”,“书法家”更是兴奋,务必要送我一副作品珍藏,声明由我任选。于是,勾肩搭背之下,一起到了他的“创作室”—一间极其破烂的房子,四壁挂满了他的作品,令人目不暇接。可是,让我感到自惭形秽的是,如此之多的“佳作”,我居然欣赏不出它的妙处,居然觉得这些个作品,甚至不如自己写的好!唉,古人说:文人相轻,果然太正确了。我这个连“爱好者”都算不上的人,怎么能产生这样的想法!听着他那里逐一评论当世的书家,谁的功底很浅薄,谁的人品低劣,我如坐针毡:原来书道即如人道,哪里有江湖,哪里就有纷争。
当我再次面对王羲之的《兰亭序》《快雪时晴帖》,心里的滋味却是越来越复杂。当年,我以学生的身份,徜徉于西安碑林,觉得碑上跃动的不是笔墨的线条,是鲜活的舞蹈,更是一股股浩然正气。现如今呢?有人说:当世只有书家,而无“书法家”,不管你们信不信,我是信了。
前几天,我又有幸与本地的几个“艺术界”的领导一起“用膳”,一番谈论之下,当得知我也算是“半拉子文人”,居然还读了很多书,领导们纷纷表态,完全可以做主,让我这个艺术的“门外汉”进入各个协会,比如可以成为本地作协会员、戏曲家甚至舞蹈家协会的编剧等等。此时,面对如此盛情,我的心里已经没有了得意,剩下的只是惶恐,于是婉言谢绝:我的头小,顶不了这么多“大帽子”,不过,我一定努力为以你们为“核心”的文艺界联合组织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事后,曾与朋友聊起此类话题,有朋友意味深长地劝导我:你就是一个给老百姓看家护院的,不好好琢磨你的专业,净搞这些个“不着四六”的东西干嘛?对朋友的劝诫,我只能接受。虽说术业有专攻,但一个好“护院”就是个杂家,知道的多总比知道的少要强,更何况这个行业我不能干一辈子,看惯了社会的阴暗面,总要想办法让自己的心里留点儿阳光。如今看来,美好的东西就是奢侈的东西,名利之前,几无“漏网之鱼”矣。
既然如此,我还是只练我的字,莫谈“书法”的好。
艺术访谈书法作品内容摘抄 篇6
书法又名云章,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它融汇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髓。每当读到:“中华书法,生动形象……”的句子时,一种复杂的情感在我心中油然而生,那是我与书法的爱恨情仇。
一个有深厚文化氛围的家庭,一个酷爱书法艺术的爸爸,让我与书法结缘很早。翰墨飘香之中,铁划银钩之间,我却始终无法亲近它,甚至对它满怀痛恨。
我痛恨它,是因为它既累又费时,远不如去打一场篮球那么酣畅痛快。而且我觉得书法若有情感,它肯定不喜欢我!看:我呆呆地站在屋里,目中无神,看起来就像一个年逾花甲的小老头,无精打采地蘸墨,动都还没动两下子脸就已经有胡须了!不仅这样,“他”还让我的手抖得不行,写的横变成了一条小蛇,写的竖变成了一根歪木棍。写毛笔字的时间好难熬,我变得特别会“磨洋工”,花了“一个世纪”的时间只写了两个字,瞬间一记爆栗从天而降,“吃”得我眼冒金星!好痛!
无论我怎样不喜欢,对于书法练习,爸爸从未松口让步。爸爸常说:“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于是别人玩耍时,我在写字;别人看电视时,我在写字;别人玩累了,酣然入睡,我还在埋头苦练……练着练着,有一天,眼前冷冷的字居然变得温柔了。我仿佛看到眼前打开了一扇窗,窗外的阳光照在身上懒洋洋的,金光闪烁中,各种字体款款而来,都对我展开了笑脸。渐渐地我走近了它。
书法,它是那么博大精深。它既有趣又有特点。它的每个字都会给人不同的感受。“飞”字的两点就是你的羽翼,让人感觉若行若飞;“天”字的一横就是“整个天空”,“天”字盖着一个人,让人感到辽阔宽广!书法极富特点,他们的笔画、样子千奇百怪,变幻莫测。一个“事”字,运用不同的粗细笔画,它的样子可以是方方正正的大西瓜,也可以是一位修长的亭亭玉立的仙女,还可以是一位有钱的贵妇人;“飞”字在我眼里既可以是一把弯刀,也可以是倒了的喷泉……
慢慢地,我喜欢上了书法。
铺毡、展纸、加水、蘸墨,我运笔如风,时间的流逝我已经无暇顾及。写啊写,窗扉轻启,清风徐来,我看到了《诗经》、《楚辞》,看到了唐诗宋词,看到了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看到了窗外这全新闪亮的世界,我陶醉其中……
艺术访谈书法作品内容摘抄 篇7
书法是我国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它是一门高雅的艺术。学书法苦在其中,又乐在其中!
记得5岁生日时,以“书法家”自称的爸爸欣然写下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条幅。爷爷、奶奶和妈妈都齐声称赞这幅字写得好、写得妙!我却不以为然地说:“这有啥稀奇的!”爸爸挑逗似的说:“那你来写!”我自命不凡地说:“来人啊!笔墨伺候!”
我学着爸爸的样子提笔就写起来,写完大家一看,爷爷说:“尖像鼠尾!”奶奶说:“点像蝌蚪!”妈妈说:“横像虾腿!”羞得我满脸通红。只有爸爸鼓励我说:“嗯,写得不错嘛,第一次写字就写成这样,这里还有我的'遗传呢!”我急忙抱着爸爸的大腿说:“爸爸,你教教我吧!”爸爸语重心长地说:“写好字不容易,必须天天坚持不懈地练,你吃得了苦吗?”我坚定地点点头。
从那时起,爸爸每天都手把手地教我练字。从执笔到基本笔画,从独体字到合体字……起先,我兴致很高,每天坚持练一小时,练过字的一张张黄色的毛边纸堆成了“小山”。
这样一天又一天,反复地练基本笔画或同一个字,我越来越觉得枯燥乏味了。有一次,我对爸爸嘟囔着说:“写字太没劲儿了,我不写了!”一向和蔼的爸爸,这次居然睁圆了眼睛,伸手打了我一巴掌,说:“真不争气,不求上进的东西!”我哭着、叫着跑出屋外。
晚上正要睡觉的时候,爸爸来了,他手拿《墨池记》这本书,给我讲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故事,听着故事,我深深体会到:要学会任何一种本领,只有勤学苦练才能成功!
艺术访谈书法作品内容摘抄 篇8
书法真是一种奇妙的艺术,凭着几根简单的线条,居然就能拼凑出千姿百态的字样。方寸之地,气象万千,一个字彷佛一个小世界;一幅字,组成了气势恢宏的大千世界。在小小的空间里,确实显现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书法,是心灵的写照。在众多艺术门类中,书法是最能体现艺术家风骨的一种。书法最能看出书法者的胸襟、气度、思想和情操。有人的字苍劲有力,有人潇洒自如,有人酣畅豪放,有人闲适安逸,充满了生命的律动。
古人形容怀素的字,好像怪石蹲在溪水中,又好像寒冷的枯藤缠着古松。如果把怀素的字放在河边,它一定会字字成龙,顺水游动。
腹有诗书气自华,好的书法,不能单纯依靠书法技艺的`提高,必须把艺和文结合起来,把文学修养、艺术修养、传统文化的修养作为字外的功夫,广泛学习,博取兼收,才能达到理想的高度。
如今的人们皆心乱如麻,不管有钱没钱,没有人能够静下心来,怎么办?有良药否?有!书法,能让你的心灵静放!
在汉字书写过程中,其间架结构是关键的核心环节。历史上有“欧阳询间架结构36法”和“黄自元间架结构92法”。而这些法则过于复杂,致许多练习者倾其一生苦练也不得其中奥妙。苦练再苦练,却依然写不好,且浪费学习时间,浪费笔墨纸砚资源,浪费体力和精力,使学习热情一泻千里。悟性高者终于弄明白时,已年过花甲。可见古人研究发明的写字方法还不够实用。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大胆的改革和突破。
今天我要讲的是获得国家专利并极力推广的书法速成教学法《陈翔四力法》。向初学者传授“汉字间架结构A.B.C.D四点定位观察法”;“口,丁,十字逆向观察法”; “单个笔法分段观察法”等汉字间架结构的精准临帖组合观察法。它有效打破千百年来传统的“米字格,田字格,九宫格”和“描红,临摹,拓写”练字方法。初学者只要认真体会,反复练习,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速成学习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