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争读后感(汇集7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写7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货币战争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货币战争读后感 篇1
作为银行工作者,我们每天都在与货币打交道。然而,宋鸿兵的《货币战争》却给了我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了货币的本质以及它在世界经济中的角色。这本书以其深入浅出的方式,揭示了货币与政治、历史、甚至是战争之间的复杂关系,使我受益匪浅。
书中,作者宋鸿兵将货币定义为“信用和信任的产物”,货币不仅仅是纸币、硬币或数字,更是一种社会信任的象征。这使我更加重视我们的服务质量和信用评级,因为这直接影响到货币的信用度和流通。
宋鸿兵在书中详细讨论了货币与政治的关系。他指出,政治力量对货币的'控制具有极大的影响力,而货币政策也常常被政治因素左右。这使我意识到,作为一名银行工作者,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服务客户,更是要在政治与经济的交汇点上保持警惕,了解政策变化可能对货币市场产生的影响。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宋鸿兵对历史上货币战争的剖析。他以清晰的历史脉络,将各个时代货币战争的背景、原因和结果一一呈现。从古代的货币竞争到现代的金融战争,每一次货币战争都伴随着政治、经济甚至是军事的变化,给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通过这些历史案例,我深刻理解了货币的重要性,也更加珍惜我们现代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和发展。
宋鸿兵的《货币战争》不仅是一本关于货币的历史书,更是一部揭示货币本质和价值的巨作。作为一名银行工作者,我深受启发和教育。这本书不仅让我重新审视了货币的意义,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金融世界的复杂性。
货币战争读后感 篇2
近日,在朋友的推荐下,读了宋鸿兵学生所编著的《货币战争》一书。书中主要讲述了银行家们是如何编制和精心巧妙地设计每一场战争、每一次金融危机、每一次的谋杀总统、每一位经济学家的理论来攫取他们利润最大化的。其本质是每一次的战争、危机、总统不是自然规律,不是个人意志的决定,而是全世界中最富有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及其代理人的巧妙设计,而在这其中每个人包括经济学家、每一位总统及政客都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棋子,工具。
初读此书,感觉并没有印象当中的经济学书籍那种枯燥乏味,感觉它更像是一部小说,推理小说。看完之后,第一感觉就是:简直不可思议,世界怎么会是这样呢?初看似乎讲述的是事实;继续似乎是小说,读到一半似乎是事实;当读到最后感觉是真理;回味反思后让我茫然。《货币战争》中的一段话令我震撼:“众所周知,谁能垄断某种商品的供应,谁就能实现超级利润,而货币是一种人人都需要的商品,如果谁能垄断一国的货币发行,谁就拥有无法限量的赚取超级利润的手段。”在我的.脑海中,简单明了的垄断产生超额利润的事实从未被应用到货币的供求上。在我国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宣传下长大,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有人可以垄断货币的发行,国家也不可能剥削人民。但是,书中的事实表明货币在其实也可以视为一种普通的商品,一种可以控制的商品。尽管理论上我们都知道,但是从未将其应用到实践中认真的考虑过。
从宏观角度来看, 《货币战争》这本书让我们知道金融对于现代社会运作的及其重要性。掌握了知识,就是掌握了力量,才会掌握主动权。金融,无论好与坏,至少它现在是存在的,而且对现代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就冲这一点,我们也应该把金融相关的知识搞明白,才能在现代金融竞争中掌握有利地位。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从个人角度而言,《货币战争》这本书告诉了我们黄金黄金作为个人必备资产配置的必要性, 根据传统理财理论, 个人资产中黄金的合理比例应在10%左右。作为一种资产, 就和股票等其它资产一样有高估和低估的时候, 目前黄金价位居高不下, 此时买入黄金并不是一个合理的时机;其次,是否买入黄金还要看个人资产总量大小,如果资金量太小,买入黄金也未必最适合,因为那样并不能达成足够的财务安全保障目标同时缺又降低了资产的流动性,机会成本相对来说实在太高。综上所述,我想目前可能较稳妥的方法是适当持有一些长期坚挺且有一定低估的其它货币以防止因本国经济过热或其他突发因素造成的恶性通货膨胀产生。虽然这种可能性较低,但个人理财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分散风险。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我们要增强自己的理财意识,分散风险,尽量避免货币战争中的流弹。当前经济开始出现萧条,物价上涨,我们应该利用这个时刻,利用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机会去广泛的学习,让思维真正与国际接轨。
货币战争读后感 篇3
看完宋鸿兵编著的《货币战争》,感觉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审视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兴奋不已,对本书所提出的一些观点所折服。在这里我引用一下,国家发改委金融司司长徐林的话:“从货币搏弈的角度,演绎了西方近代史与金融发展史,并推导与瞻了未来全球格局展示视角挑战了传统货币机制,令人惊而后思。”
货币是一个国家的命脉,老百姓和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直接影响老百姓的生活,货币的贬值会使我们的生活质量下降,直接引起物价飞涨,金融是新世纪对内对外没有硝烟的一场战争。
通过看书与现在改革了解了一常常识作对比,看出这样的一个现象。就是通过货币来控制政权,这样剥削一个国民经济和资源使得更容易。如今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中国之后有那些不同?目前,中国的货币金融还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无法与西方金融寡头直接对抗。中国要想摆脱被动局面,必须逐渐建立和完善中国的金融体系,严格把控货币发行权,逐步提高中国人民币的国际地位,让中国货币成为财富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这是中国最终的出路。当下应坚持各走各的路,加强黄金储备,严格把持货币及金融证券发行权,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同时,积极加强外线作战,收购国外银行资产迅速扩张,在激烈竞争中快速成长。如果海外扩张和扩张受阻,中国也不妨按照对等原则办理外资银行在中国的运作。看资料得出这样的结论:与以前有所不同就是在于,从前国家有银行虽然推动资产通货膨胀来赚取利润,但绝对有来恶意制造通货来血洗人民的财富的企图,我国有强力的国家中央银行作后盾使他们没有这样的'能力。
金融资本势力有一个极为长远的计划,它旨在建立一个金融系统来控制世界,一个被少数人控制的,能够主宰政治体和世界经济得体制。历史证明,放贷者会使用货币和发行的控制。货币是否坚挺成为一个国家盛衰交替最早出现的特征。货币是一种商品,而它的不同与其他一切商品之处就在于,它是一种社会中的一个行业,每个机构,每一个人都许要的商品,对货币的发行的控制是所有垄断的最高形式读了此书以后,使我对货币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和作用。整本书都是围绕货币的发行权、金(银)本位等经济领域中的核心问题来展开的。货币发行权的私有化,使得各国民众永远背负起不断激增的国家债务,法定货币的不断贬值。为了让国债数量不断增加,获得更高的利息收入,金融资本家们不惜挑起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发战争财。
从整体上看,本书有利于中国人民特别是精英阶层了解西方金融的发展历史,提高金融防范意识,唤起爱国主义热情。
货币战争读后感 篇4
最近正在读一本书,宋鸿兵老师的《货币战争》。几天下来并没有读多少,但依然收获颇丰。里面讲到了人类的本性,还有历史会重复这样两个观点。
“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着新的变化,但人类的本性却始终不断地自我重复”。说的多好。人性在数千年前对财富有多么的贪婪和恐惧,对权力有多么的执着和诅咒,今天依然如此。人类向往自由却患得患失,追求公平同时又心怀自私,渴望美好又无法摒弃邪恶,无论是中国二十四史中的政治博弈,还是西方历史中金钱权谋,都在不断重复着人性。这也就是我们通过研究历史来把握未来的意义所在。今天在人类社会中发生的一切,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先例。
人性的贪婪,到底是对还是错?无所谓对错,以罗斯柴尔德家族为首的一帮国际赫赫有名的金融家族,为了家族利益,在金钱诱惑下,操纵西方金融市场,发动战争,无所不能,无处不在。贪婪的本性让他们踏着别人尸体前行,贪婪的'本性让他们口袋里的每一枚金币都沾满鲜血。
但是没有贪婪,社会又怎么进步。贪婪意味着欲望,动力。每个人都无欲无求,社会靠谁去推动前行。如果没有俾斯麦的贪婪,普奥战争如何出现在历史中,德国如何完成统一大业;如果没有贪婪,罗斯柴尔德家族如何白手起家,如何站在世界金融之巅,几百年不倒,今天相对合理的世界金融秩序如何建立。
其实,今天我的们都是贪婪结果的受益者。
历史会重复曾经我讲过这样几句话:如果想炒股赚钱,不用费尽心思去研究行业和企业基本面,不用去绞尽脑汁研究K线图,你只需要把股票过往走势图拿出来看就行,想猜猜未来,就看过往。因为历史是可以重复的,千变万化离不开那几条规律,宿命你是逃不了的。
如果想预测未来中国社会形态变化,经济发展,金融衍变,美国就是参照物,不要不服,历史就是那么奇妙和巧合。政治形态除外。
当然,朝鲜也一样,想畅想30年以后的朝鲜,看看今天伟大中国样子就可以。
历史会重复这样一个奇妙的现象,也给家族繁衍打上了深深烙印。寒门难出贵子,是最近几年一个特别热门的话题。为什么,当然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是我想说的是,每一代人,代表这一段历史,是历史就会重复。所以很多人再怎么努力也难逃宿命,难逃历史。
但话说回来,任何事情不是绝对的,历史会重复,但也会改变。寒门难出贵子,但是依然有很多人实现逆袭。
货币战争读后感 篇5
在拜读过宋先生的《货币战争》后,不经觉得这是一本惊世骇俗的小说,但如果作为学术著作来来,那么宋先生的论述漏洞百出。因此我希望以此文作为对宋先生货币战争的批判。
众所周知,黄金和白银作为贵金属,其已探表明储量可以看作一定值,而人类社会所创造和积累的财富数量和价格总量却在不断的扩张,无论这个价值总额现在是否已经超过金银总量所能承担的上限,但终有一天这个界限将被打破,到时如果没有一个能够不断增长的货币量来与产量相对应,经济将会彻底崩溃!
但是如果仅从数量角度来分析金银本位的弊端,难免不足以服人,我的下一个证据将源自于经济制度本身。可以先假设黄金储量无限,但短期内开采量并不能迅速上涨,而且成本极高。这样的话,如果实行金本位,在一定时期内,势必造成金银的高度升值,作为货币的金银一旦升值,那么还有什么人愿意放弃这种既可储备,又可流通的“绝对财富”,来冒极大的风险,从事回报率并不一定能够超过金银升值幅度的投资呢?这也就是所谓的通货紧缩,它对经济的冲击不会亚于通货膨胀,从当前次贷危机的实例中就可见一斑。
同时通货紧缩也必将挑战黄金作为货币,被赋予的币值稳定的内在条件,难道只有货币贬值的才可以称作币值不稳,而货币升值就是很好的事情吗,如果说通货膨胀可以造成潜在的财富分配,那通货紧缩将会造成社会大众的普遍贫困,因为人们手中持有的黄金固然在一定时期内可作为绝对财富的象征,具有不断升高的购买力,但是如果这些购买力不能徐速变成实在的购买行为,那么所有生产将会停止,届时黄金的购买力可能也会也会逐渐被蚕食。由于黄金开采的技术限制、成本限制都远高于信用货币的成本,因而开采黄金的必然要求其购买力水平带到一定程度,黄金这种稀缺程度又势必刺激了对黄金及霍金抵押货币的需求,制约经济发展,而且这种机制在经济衰退时期将使萧条的影响进一步扩大、衰退时间进一步延长,从而起到了另一种杠杆的作用,而且还是一种非中性的杠杆。这种黄金货币的内在机制即便在黄金储量无限的`假设下也是成立的,其成立原因就是高昂的.开采成本和由此产生的稀缺性。其实我也看到宋先生在《货币战争》的结尾顺便提到了他本人对中国的未来货币制度的构想,那种令人放心的金本位可能建立吗?不能!那么原因呢?
依我看来,要探求着这个问题的答案,首先就必须知晓金是如何确立绝对财富的地位的呢?信用,金的地位依旧是靠信用确立的,只不过信用通过金这种形式表现出来,会多少有些特殊,但仅绝非货币之王,信用才是!马克思在其资本论第一卷就介绍了货币的发展史,金之所以确立货币的正统地位,是因为所有人都认可金作为交易的媒介,进而获取了财富的代表着一美称,而其本质与其前任,各种商品无异,这种货币的本质是建立在普遍认可的基础上,这就是一种集体信用的表现形式,而之所以选择黄金这种形式,只是在于其自身的种种特性,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黄金货币能够保持币值稳定,他的供给量不会快速增长,不会造成严重通胀,而这其中就有一个潜台词——各种产品的产量也不会过快的增长,那么反观现在。
这个潜台词所要求的前提已经不复存在,那么黄金如何来凝聚整个经济社会的信用呢?显然,黄金已不合时宜,货币需要新的载体,于是货币所要求的信用找到了债务这一新形势。但归根结底,货币的信用本质没有改变,人们之所以认为债务货币极其容易造成通货膨胀,是因为现行货币是有央行凭借各种发行并由各国法律赋予信用的,因此它是掌握在当政者的手中,而金货币的创造是掌握在自然的手中并有全人类赋予信用的。让我回到原先的话题上,中国单一实行金本位不能成功的原因。原先的金本位之所以成立正如我刚才所讲,是全人类认可授信的结果,而如今世界范围内的美元本位的确立也是全人类认可授信的结果,任何一个主流国家如果不承认基于金的中国元作为世界货币,那么即便有金作为支撑,中国元本位制度也不可能在全世界确立,而且如果反对国的经济实力足以在世界贸易体系和金融体系中激起波澜的话,那么中国只可能在本国及周边地区确立金本位,而欲扩张则决不可能。宋先生不考察金货币的由来就妄下评论,颇有偏离实际之嫌!
以上我们从金本位的固有的缺陷以及金货币的实质两方面论述了金本位不可能复辟的原因,下面我们可以来对应的具体考察信用本位的优势。
信用本位可以解决货币供给量不足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作用,这等于给了经济体更多的选择,而且信用货币的低成本极大的释放了被凝固在黄金开采上的经济资源。我绝不否认:在信用本位下通货紧缩的风险并未消除,同时增大了通胀风险。但是信用本位起码取出掉了金本位制套在经济发展头上的最高限额,而且信用本位与金本位同根同源,其之所以令通胀膨胀不断出现、甚至愈演愈烈,只是具体操作上的问题,而非本质上的错误,如果不然,复辟金本位也毫无用处。
在此,宋先生在不断的妖魔化信用货币,具体手段是不断强调债务的膨胀和通胀的迅速攀升,我想有必要对具体来对这两点进行澄清。
货币战争读后感 篇6
看完《货币战争》,我被其中的一句话深深震撼到了。“只要我能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我不在乎谁制定法律”——梅耶·罗斯柴尔德。多么霸气,多么自信的一句话啊。如果没有非凡的魅力、超人的胆识、过硬的手段谁能说出这话。在这本书中我认识了罗斯家族,一个神秘而强大的家族。
“谁是真正的世界首富?”
“谁拥有美联储?”
“谁在‘妖魔化’黄金?”
这是赫然印在《货币战争》封面上的三个问题。紧接着翻开扉页,又是三个问题:
“为什么你不知道美联储是私有的中央银行?”
“为什么华尔街风险资本会选中希特勒作为“投资”对象?”
“为什么美国总统遇刺的`比例高于美军诺曼底登陆一线部队的伤亡率?”
我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完全没有第三方的原因,我津津有味的看了下去。
《货币战争》讲述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的三百年间,世界各大重要事件包括法国拿破仑时代、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美国经济的腾飞、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两次世界大战、美国托拉斯、大萧条时代、美国总统被刺、日本经济的崛起和衰落、韩国经济的奇迹、97年亚洲金融风暴等等无不与货币发生着关系。以罗斯柴尔德家族为首的国际金融势力通过左右一国的经济命脉掌握国家命运,通过政治事件,诱发经济危机,控制着世界财富的持有和分配,实现他们的利益。随着中国金融的全面开放,国际银行家将进入中国,因此,本书告诫我们要时刻警惕他们的打击,时刻准备着货币战争。
看完这本书,突然就觉得自己是那么的渺小,这个世界从来就是赤裸裸的资本家的巧取豪夺,从来就是普通人挣扎在温饱边缘,从来上流阶级和下层社会被分断,从来就是上层垄断了大部分财富,任何形式的社会性质都逃不掉这个规律!所谓的真正主流文化,其实就是少数人想要控制多数人编制的凄美童话,看上去很美,其实饱含掠夺本意,百姓也好,普通人也好,应该有醒觉。如今中国百姓真正意义上的水深火热中,被资产阶级,以及官僚主义压迫和侵略。也许书中有些事件的分析显得耸人听闻了,但是不管事实是不是就如书中所说那样,我们都应该提高警惕,不要过于安逸。不然到最后当人家把你口袋里的最后一分钱都拿走的时候,你还会对他鞠躬说谢谢。
网上对《货币战争》的评论褒贬不一,但是在我看来该书有两点价值是值得肯定的一是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认识这个世界。有人说这就是阴谋论,但是哪怕是阴谋论,也有肯定的一点,那就是这个阴谋论是我见过的完善的阴谋论,他可以解释历史上绝大多数的历史事件,带给你一个崭新的思想冲击。第二点,它的价值在于通俗的普及了金融和经济学的基础概念。这本书不像其他的学术著作那样晦涩难懂,让普通人至少有那么一点认识,就可以看得懂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能用自己的方式保护自己的财富。
货币战争读后感 篇7
作为一名学经济的大学生,读了货币战争,我受益匪浅。该书以崭新的视角向读者描述了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争斗史。可以说这本书是学习经济金融的最佳入门教材。也是经济学家和政府必须阅读的参考书。
首先,把它作为一门初级认识货币产生及活动影响类的书,我感到受益匪浅。货币没有国度,只有流通。没有流通的货币,就是破铜废纸。
这本书我在阅读时,正值金融危机在全世界蔓延,之后又陆续在网上看到宋鸿兵先生的一些访谈,对其能在2007年初就预见到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无比钦佩,与此同时,也引发了我对金融领域一些问题的深度思考。比如,宋鸿兵先生对金融危机的看法主要是一种阴谋论,这点我并不赞同。我认为,这次危机的本质是“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而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创新放大了这次“次贷”危机,进而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风暴。
西方国家房地产市场周期性的涨跌,本来是很正常的市场表现,但此次引发如此严重的金融危机,与金融创新密切相关。贷款机构将其放出去的贷款进行资产证券化,变成证券产品后销售给投资银行。投资银行再利用“精湛”的金融工程技术,进行打包、分割、组合,变身成新的金融产品,出售给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在创新的旗号下,投机行为一波一波地被推向高峰,金融日益与实体经济脱节,虚拟经济的泡沫被金融创新越吹越大。当这些创新产品的本源——次级住房信贷资产出现问题时,经过放大十倍甚至几十倍的金融杠杆效应后,金融市场就会发生剧烈动荡。
如果说美联储和其他银行家合起来谋求统治世界,那就值得商榷了。前一轮美联储的几千亿拯救这个市场,涉及10大欧洲银行,其影响力遍布全球金融市场,连我们小川哥都要关注它。如果说美联储是私人控制的,那同是资本主义的欧洲,怎么没有人说法国央行、英国央行、德国央行……是私人的呢?!我觉得人们之所以关系它的.公私有属性,是因为它有发钞的权利。在HK,政府是没有固定的‘央行’的,它要发行钞票,是委托给发钞银行的。同理,如果你将美联储理解为发钞银行行不行呢?!但美联储中有央行的权利,如厘定利率等等;在HK,银行的利率都系有各自发钞银行厘定的;那如果美联储不是在美国,而是在HK,那不知它是属于私有银行定国有呢?!推广些想,会不会所有西方的银行系统都同HK的情况系一样呢,如果是这样,那美联储就系一间巨大化的恒生银行。
对于书中,大量的各个豪门的历史发迹,持不肯定的态度。对其中的各种暗性交流,坚决否定。是非恩怨,非我们大众了解,及能够晓得其中神髓。非桃源中人,不能详尽桃源中事。
以上就是我在读货币战争这本书时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