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职报告之家

你的位置: 述职报告之家 > 述职范文 > 导航 > 爬上豆蔓看自己读后感简短(系列四篇)

爬上豆蔓看自己读后感简短

发表时间:2024-12-31

爬上豆蔓看自己读后感简短(系列四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爬上豆蔓看自己》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爬上豆蔓看自己读后感简短 篇1

很快乐能细细品读高美霞的《爬上豆蔓看自己》这本一个一线教师的教育日记。《杰克和仙豆》是一个孩子都喜欢的童话,作者让自己的心如同杰克一样爬上云端中的豆蔓,回首自己的教育行为,从而更冷静地反思、分析自己的教育行为。成长就在旁观自己——反思自己、回忆自己——对比自己和孩子的过程中悄悄进行着。作者希望每个人都能像她一样经常爬上杰克的豆蔓看看自己,聆听自己的声音。

作者把自己的教育日记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讲述了自己的理想教育生活,在这个篇章中,作者提出:教育是一种日复一日的坚持。第二部分则记录了一些日常教育生活,记录自己的喜怒哀乐,如同我们一样,作者在和孩子之间的琐碎生活中,有着和我们一样的真实感受,也有着许多她无法解决的难题,有着许多意外的惊喜。第三部分则详细激烈了和孩子沟通、交流,虽然作者带的是个人数很多的班级,但是她用肢体、用眼神和语言不同的方式和不同孩子进行交流,让自己成为孩子深深喜欢的老师。第四部分写了自己一些在教学中的感悟,因为老师丰实的体验,富足的见识,因此在教育中流露出来的智慧为活动增添了很多精彩。第五部分记录了许多和家长的爱心联系案例,作者以一颗爱孩子的心获得家长的尊重和支持,因此工作中感悟到了许多感动。最后篇章以“生命的感怀”为标题,写了作者的读书和生活感受,提出教师要善于体验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孩子才能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边看着,边赞叹着。首先,我佩服作者那日复一日的坚持。因为有坚持,作者才能记录下这么多的教学日记,因为有坚持,作者才能时刻以一个局外人来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因为有坚持,在我们眼里琐碎而平凡的工作才能这样时刻感动自己。因为和她一样是个一线的'教师,所以在看书的时候不时有相似的感觉。正如我时常思考:我们应该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什么样的孩子?书中写道:每一个孩子都朝着最适合自己的方向去发展,而不是一样的教学、一样的内容、一样的方式刻画出来的一个模子里的人。一位老师,尤其是幼儿园老师,如果把自己的职业当成谋生的职业,那是不会经营好自己的事业,也无法从事业中体会幸福。幼儿教师,在很多人眼里,都是快乐的、轻松的。因为没有课业的负担,很多人以为只要把孩子带好就行了。但是,我认为那样的老师,是不可能很好地实现“教育”过程的。教育,单从词义上看,可以理解为一个动词,那就是我们和孩子之间的互动的过程,当然,也可以把教育理解为一个名词,那就是我们和孩子一起时候的许多行为赋予的自己特有的理念。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每一个不同的个体,这些个体,都富有自己的特性,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所以老师的教育理念往往会影响这些孩子。虽然这个理想是完美的,在实现的时候会有很多问题出现,但是这个过程也是充满幸福和甜蜜的。当我们发现孩子有一些进步的时候,那是多么欣喜的一件事情啊!作者有一句话我很欣赏:有一种路必须走,那就是亲身体验。我们往往会重视孩子亲身体验的过程,其实,我们也需要亲身体验。在漫长的教育生涯中,我们会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也会面对很多看上去无法解决的难题,亲身体验后,不管是成功,或者失败,都是一种收获。

教育的上品,往往不着痕迹,将自己融入教育,将教育融入自然。很多时候,都会在一个活动后感觉非常满足。一名老师,当她面对孩子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开始了教育。她的言行,虽然没有精心准备,在孩子眼里,就是教育。因此,很多时候,驾驭好自己的言行,也是一个基本功。在年轻的时候,常常会将情绪带到教学中,在课堂上,也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感情而影响活动。这学期,一个朋友的孩子放到我班上,一个月后,她深有感触地对我说:你们外国语学校老师素质教师高,以前我的孩子回家后就拿着小棒,把自己当成老师,很凶地对着自己的父母说:不听话就摔死你!但是现在回家再也不拿小棒了,她说的话都是老师平时的言语,她的举动也是老师的举动。听了她的话,我庆幸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虽然我们面对的是孩子,但是我们要如同面对家长一样来展示自己的教育言行,因为,孩子就是一面最真实的镜子。

看完书,收获多多,很多时候,一个成功的教育者不是因为来自一个精彩的案例或者一个完美的活动,更多的是来自自己的反思和学习。一个教师,该怎样把自己定位?我想,这是每个老师都应该去想一想的问题。工作多年以后,更应该有接受新事物的心态。很多时候,我回首自己的教育,都会感觉到一种满足,满足于自己所取得的一点成绩,满足于和孩子亲密的感情,满足于和家长和谐的交流,这个时候,我应该爬上更高的豆蔓,看看自己,也就会发现:善于反思,成长就会一直伴随我们。

这本书里,一个普通的老师记录了很多平凡的事情,但是,就是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不要因为自己的平凡而放弃对教育的理想,只要我们日复一日的坚持,平凡也会变得很精彩。

爬上豆蔓看自己读后感简短 篇2

《爬上豆蔓看自己》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丛书之一,也是一本充满感性色彩又令人深思的一线幼儿教师的教育日记,作者详尽地叙述了自己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以及对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的感悟与反思,记录了一个普通幼儿园教师在和孩子、家长交流中的喜怒哀乐,自己专业成长的足迹,对生活、工作以及生命的感悟与体会。本书真实反映了幼儿教师的生活原貌,从个案的角度记录了幼儿教师的成长历程。

同是幼教工作者,写的都是我们最熟悉的,每看一篇,生活中的某一片段就会跳出来。如有一篇随笔是《爱唱歌的小麻雀》,讲了她上午因为一直在纠正孩子的常规,结果该上的课都没有上,下午又受老师之邀去听课。回到教室以后正好课程安排是讲故事活动就给孩子讲述《爱唱歌的小麻雀》。因为是临时决定的,没有任何的教具,但是她调整了教学方法,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述故事,再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习故事,最后以小麻雀的口吻把早晨没有唱的歌唱给小鹿宝宝听,其实就是唱给孩子们听,后来孩子们也跟着唱起来,收到了理想的效果。这也让我想起公开课,她的做法可能就是我们的做法,我们的做法可能比她更好,但是我们因为公开课结束就过去了,时间长了可能就忘记了,但是这位老师能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教学感悟,再次打开的时候也是一种经验的借鉴。其实好多的东西我们都在做,但是我们都没有及时留下足迹,没有像幼儿园开展过的很多活动写下一点反思,一些报道,日后翻开的时候看看原来我们做过那么多,做得那么好。读完此书,我的收获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家长和老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

反思是个总结教训、积累经验、改进方法的过程。很多家长都表示自己脾气暴躁,对孩子缺少耐心,如果能经常反思,就会逐渐增强自我监督的力量,进而逐渐控制自己的脾气,处理问题时更趋平和与理智。

第二,有反思的职业习惯。

本书是一个教师不断反思的文本。对幼儿教师而言,人人都在实践,但并不意味着人人都在反思。这些日记吸引人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可以感受到教师的反思精神,在反思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反思意味着对自己有一种审视和批判的精神。

第三,多给孩子一些正面的、真正的关注。

家长应该爱“真实”的孩子,而不是仅仅爱大人理想的或期待的孩子。经常听家长对孩子这样说:“你再哭/闹/撒谎/不好好吃饭……妈妈(或爸爸)就不喜欢你了!”家长的本意是要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孩子却领会成:爸爸妈妈根本不爱我,除非我不犯一点点错误,否则他们就会骂我、讨厌我,甚至不要我了。

感谢《爬上豆蔓看自己》为我点亮一盏灯,教我学会积极乐观、宽容豁达、团结互助。拥有一个好的心态,我们一定能活得更超然、洒脱,能带着好心情去热爱生活和享受人生,让我们的心每天都开出一朵花,芬芳着自己也芬芳着学生。

爬上豆蔓看自己读后感简短 篇3

20xx年下学期末,幼儿园为了提升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每位老师派发了两本专业书籍,其中一本《爬上豆蔓看自己》的书,光看书名就有让我想快点翻阅它的冲动,拿到书后我了解了一下书的作者和前言,从而知道《爬上豆蔓看自己》这本书是一位叫高美霞的一线幼儿教师写的教育日记,教育日记?我不是曾经也尝试过写教育日记吗?将自己工作中的感受记录下来吗?而且还信誓旦旦的说要出一本书吗?为何我却没能坚持下来呢?而高美霞却做到了呢?带着崇敬的心情,我仔细地阅读了这本书。阅读之中,我不时的与她产生共鸣;阅读之后,我很受启发,很有收获,感觉自己受到了一次教育的洗礼,思维更加活跃,有了要向她学习也写一本教育日记的决心。

《爬上豆蔓看自己》这本书共分六大部分,分别是:教育是日复一日的坚持——我的理想教育生活;淡淡的野菊花——我的日常教育生活;眼神中的意味——我和孩子的沟通、交流;活动中的机智——我在教学中的感悟;因为爱而幸福——我和家长的爱心联系;生命的感怀——我的读书和生活随感。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工作、生活、理想、情感、学习等各个方面,可以看出高老师是个善于观察、感悟、记录和思考的人。没有对生活敏感而细腻的感受,是捕捉不到这么多灵感的火花的,而能把这么多火花擦亮,发出灿烂的光芒,更需要耐心和坚持。

书中高老师谈到的每一个部分,我都有同感,都能与她产生共鸣,都能激起我对教育的思考,而这些思考将让我深受启发。

共鸣一:教育是日复一日的坚持。

“许多教育的理念已经传承了多少年,但是有人仍然没有参透它的内涵,仍然没有将这种理念内化成一日复一日的行为。许多人在工作中能参悟很多的教育理念,但理念与行为之间又有很多脱节,行为更是难以形成习惯,人们常常满足于一刹那的顿悟,却不知道教育的顿悟价值在于日复一日的运用。”这是高老师在书的第一部分所谈到的,理论、道理我们都懂,在实际生活中却常常和理念背道而驰,或者是”明知故犯“,难以持之以恒地坚持一个正确的教育行为。这让我想到了自己,在日常工作中培养孩子的进餐,如厕,饮水等常规,每天都要说:“要保持桌面,地面,衣服干净”,“要排队如厕”,有时我在想每天都大声大气地说,孩子会不会觉得太唠叨,老师的嗓音变噪音啊。又比如我教孩子儿歌,先是示范,再引导又是提示,再请孩子跟老师一起念时,只有很少的孩子会跟着念下来……当时对自己的教育效果感到怀疑,是不是泛读的次数太少,是不是儿歌的内容他们没兴趣?后来才知道,孩子哪能这么快就接受,在平时要不断地重复,复习……只能说老师的教育的确要日复一日地坚持。

共鸣二:做个静静的旁观者。

不管对待什么样子的孩子都需要老师一颗细腻的心,细腻到小心翼翼地对待每一个细节,细腻到利用每一个细节化成有效的教育资源。

在日常活动中,我是很乐意和孩子们一起分享的,然而你会发现孩子们乐在其中的时候并不是很喜欢老师的参与,特别是一些新来的孩子和性格内向的孩子。区域活动中,乐乐正在用橡皮泥捏脸谱同时还哼唱着自己创编的歌曲,我走过去问:“乐乐,你唱的什么歌呀?他抬起头看了看我,好像忽然意识到了什么一样不做声了,低头做起他的脸谱,偶尔还是会抬起头看看我,但再也听不到他好听的歌声了。我开始后悔,我不该打断他的,我应该保持沉默,有应该让那个好听的声音留在我的耳边,我应该在活动结束后向小朋友们提起这个伟大的创作发现,让乐乐了惊讶于我的发现,感动于我的发现,让孩子们重现看待身边的朋友,让小朋友认识到自己也能创作歌曲。有时候我们做个静静的旁观者细细的观察和体会孩子,将会获得不一样的惊喜。

共鸣三:活动中的机智。

书中第四部分,谈到的是高老师在教学中的感悟,我将之成为教学中的反思。看完这一部分,我有些自愧不如,因为几年的教学并没让我有所成就,除了每学期的一些特定领域教学比赛时,有勾起我思维火花外,平时的教学花费的功夫不是很多,活动中教育机智的发挥也不常见。

高老师在笔记中提到的“谁大谁小”“比比高矮”活动的内容更加接近幼儿生活了,但又产生一种困惑:孩子似乎也会积极发言,但总感觉这样的活动缺少了一种使活动有生命力的东西。在活动中请小朋友说出谁是大的,谁是小的,谁是最高的,谁是最矮的,大家都来排一排,有不同的排法,就像在排练一场戏,因为谁都知道孩子们一定都能回答的,活动前也能预见孩子应该能正确操作。似乎数学活动完成成了对幼儿生活中已有经验的一种总结或者说是一种展现、一种验证,而并不能说是一种提升。活动中总感觉到孩子和老师都没有一种探索的劲头,淡淡的、浅浅的就这么结束了。数学应该是一种探究活动,应该充满着好奇、疑问。而有些东西只要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理解就行了,再搬到课堂里的时候就失去了它本来的价值和意义。数学活动作为培养幼儿思维的活动,是否有助于开启和拓展孩子的智慧和思维?是否能为孩子的未来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这是教师进行数学活动前应思考的东西。思维是依赖一定的知识来培养的,没有适当难度的知识是不能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的,活动的内容要能激发孩子思考的热情,燃起孩子眼中专注的火花,能引发孩子思考更深的问题。

高老师思考的问题或许是我们老师都已经发现并思考过的问题,但我们却没有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真应该反思啊!

共鸣四:“爱心家园”促共育

作为一班长,除了管理好班级的大小事务意外,最重要的就是要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每学期的开始初、学期末都会召开家长会,而家长会就是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的好时机。xxxx年下学期结束时,我也准备了家长会,尽管因为一场大雪的到来更改了计划,但家长会的内容、方式我将会继续引用。那是我阅读了《爬上豆蔓看自己》这本书之后得到的最好启发书中第五部份写的就是高老师与家长的爱心联系,其中的《爱心家园》将是值得大家借鉴的,我们可以每周拟定一个主题,可以是家长需要解决的困惑,也可以是一次教学案列,更可以是一次育儿心得的交流。以板报、问卷调查、书信的方式增进家园共育,引起家长的彻底思考,促进家长和我们老师共同教育孩子。

读一本好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它能让我们保持平淡的心境,在浮躁的现实中寻得一份宁静平淡。《爬上豆蔓看自己》就是这样一本书,它能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值得我们大家熟读,感谢幼儿园为我们老师提供阅读的机会。

爬上豆蔓看自己读后感简短 篇4

今天我阅读了《爬上豆蔓看自己》一书中的第一章,我在第一章中发现了一篇名为《发现孩子画中的美》的文章。确实是这样,孩子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孩子的创造力是无穷的。这一点在美术活动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记得我又一次开展美术活动《春天来了》。在活动中,要求孩子们在感受到春天事物变化的基础上画出春天美丽的景色。主题是明确的,内容却没有限定,这就给了孩子们一个很大的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

活动开始,由几枝迎春花引出主题,在回忆了春天发生的变化和听了春天的诗歌以后,孩子们就开始动手画了。我来回观察着,发现很多孩子都画了小草、太阳,也有的孩子画上了人,仔细观察一下,我发现了有的'人还有表情呢,并且在做着不同的事情。走到伊伊旁边,我发现她画了一条蓝蓝的小河,河里有一条小船,有一个人在划船,在高高的天空上挂着一个紫色的太阳。看了这幅画我马上反映出的是太阳应该是红色的这个概念,可还没等我开口,伊伊就看到我了。她高兴的拿起那幅画对我说:“老师你看,我画的。”我接过画说:“那你能跟我说说你画了什么吗?”她想了一下说:“我画了星期天,天气很好,姐姐到公园里去划船。”我又问:“那这个太阳为什么是紫色的呢?”她微笑着说:“因为现在是春天啊,红色的太阳太热了,所以我就给它换上了紫色的衣服。”听了她这么美好的想法,我真庆幸我刚才想说的话没有说出口。

孩子们都画得差不多了,我又去看了几个孩子的画。我又发现了有几个孩子画了太阳,但不是红色的。我想:他们肯定也有自己的想法,这其中的快乐是我们用成人的眼光无法体会得到的。

当我走到佳妮旁边时,我又有了新的发现:在佳妮的画里,树叶和小草都是红色的。这使我觉得很奇怪,一般的孩子都会把小草画成绿色的。但是吸取了刚才的教训我没有这么提醒她。我问她:“小草和树叶为什么是红色的呢?”她笑着回答我,说:“你不知道呀,因为小草和树叶都穿上了漂亮的红色的衣服来迎接春天啊。”

这是孩子多么天真的想法啊,看看他们脸上灿烂的笑容,我也被他们感染了。太阳一定要是红色的吗?我想此刻的你也不会再坚持。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太阳可以是紫色的,小草可以是红色的,小兔子可以长上翅膀在天空中飞翔……一切的一切只凭他们的想象。孩子们的生活因为有了想象而变得更加多姿多彩!